钩沉丨南通为何早在20世纪初就有大量照片留存?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实,他与摄影也存在着一定的渊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謇与摄影的故事。

张謇与南通摄影业

在南通近代史中,众多书刊引用了许多影像资料,大量珍贵的历史纪实照片,让人们惊叹不已,虽然有些照片拍摄时间较早(约1901-1926),但照片的成像质量相当好。

张謇像

张謇时代留下的照片包罗万象,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社会生活等……生动的照片,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风貌和张謇对南通建设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摄影业初步成型

张謇嫡孙张绪武主编的《张謇》是一本大型画传,共有665幅,较全面的刊登了张謇各个时期的照片。

当时,由于西学大量传入我国,张謇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他通过对西方各国的考察发现“农工商兵,举而并重。一事有书,一物有图……”故而他也非常重视他所创办事业的文字记载,著书立说和照片留存。张謇当年充分利用摄影技术,已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用的境地。

张謇对西方摄影这一新生事物十分看好,他深知摄影图片的独特功能:具有准确的纪实性、生动的形象性、视觉的直观性、阅读的快捷性,这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故他在许多方面运用了摄影这门新技术并大力推广积极扶持。张謇对摄影的重视,也进一步促进了南通摄影业的发展。

这些照片包括张謇与张之洞等人于1904年的合影,与孙中山等人于1912年和苏社成员在南通博物苑前的合影,与中国科学社梁启超、竺可桢、陶行知等成员的合照,以及张謇在更俗剧场前欢迎梅兰芳举行的盛大仪式等。

南通博物苑中馆合影

大赉盐垦公司全体同仁合影

大赉盐垦公司的女工在捡绵

更俗剧院

张謇与梅兰芳合影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所记录的事、物、人的生动形象,它跨越了时空,让人们走进了历史与之对话,同时这些照片也反映出当年拍摄手法的丰富性:有外景、内景,也有全景和近景;还有鸟瞰和特写,还有先进的转镜拍摄的宽幅大型集体照……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窥察到当时南通照相业的发达。

城南新市场街景

公共汽车公司

模范监狱

公共体育场

在19世纪中叶,西方照相技术才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南通就有了照片影象留存,随后南通的照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追寻根源,张謇先生功不可没。

交通便利引来摄影术

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促进了当地工商、交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1900年由通沪合营,成立了“大生轮船公司”,,1905年又在上海十六铺建造了“大达码头”,同时成立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前后购进几十艘大小轮船,通航于上海、南通、海门、启东、海安、如东、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泰兴等地,定期班轮往来大大促进了南通和上海及苏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大生码头

天生港大达轮步

当时上海是我国沿海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发展很快,在上世纪初已成为东方大都市,与欧美各国来往密切,许多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和技术设备都从那里进入我国,因此西方照相技术也较早进入上海(1872年前),《中国摄影史料》讲:“照相之法出自西人,传于上海”。

当时照相器材也全是进口,那时上海有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外国商人,在上海设商行、西药房兼营照相器材的零售,有照相机、照相纸、底片、洗印药物、修底用的铅笔、贴照片的卡纸及布景等,一应俱全。

南通早期照相从业人员,也多为从上海学成而归创办照相馆,并收授徒弟当助手。当时照相馆所用照相器材也是从上海购买的。早期,南通有的照相馆无条件拍摄大型团体照,就去上海聘请资金雄厚、技术精湛的“上海王开照相馆”到南通拍摄,还能带来统一的服装。交通便利为南通照相业的发展创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蓬勃发展的照相馆业

南通较早的照相馆创办于1909年,老板是曾当过张謇亲随的杨桂才,后出来在寺街开办了“厚生”照相馆,规模很小。张謇在南城门外开辟新市场后,鼓励各种各样私营企业开拓、发展,照相业才真正发展起来。张謇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积累,他凭借西方国家传入的照相技术,积极培植本地的私营照相馆,为当年的业绩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痕迹。“二吾照相馆”就是在那时兴办起来的。

二吾照相馆

“二吾”喻为两个“我”,是张謇取名,亦是张謇形象的介绍照相术——照片出来有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我”;同时又有另一层更深刻的含意,即照相技术一定要精湛,拍出的照片要真实,如失真,就背离了“二吾”的本意。

1920年,二吾照相馆拍摄过48幅南通风光照片,囊括了张謇所创办的工厂、企业、学校、剧场、公园、垦牧公司等,实质就是张謇事业的全景图。如今南通民间还遗存不少当年二吾照相馆及其它照相馆拍摄的各式各样的照片,近百年的岁月流逝,照片风采尤存。

当时,二吾照相馆可谓南通模范县城第一照相馆,其名气最大,设备齐全,有独一无二的转镜,能拍摄大型集体照片。当时一切都是手工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老板罗鑫泉对照片质量把关严格,每道工序必亲自检查。照相馆早期使用的是“皮老虎”相机,玻璃棚摄影室,碘化银玻璃底片,照相、冲洗、印相、整修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的操作,全凭个人工作经验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从试印样照到正式印相,需经二次修底,鉴定后方才正式付印,发生质量事故,则追查责任,故照片质量颇佳,经几十年不发黄、变形,因此赢得社会声誉,招揽了大批生意,特别为张謇所用。

二吾照相馆的老板罗鑫泉的三弟罗叔云后来与高叔良、陈念肃等股东又新开设了“紫琅照相馆”。当时紫琅照相馆有三大间朝南店面房,后面还有多间房屋,规模不亚于二吾,颇具盛名。二吾、紫琅及在上海学艺的徒弟们纷纷回家开设了照相馆,也带出了不少徒弟,徒弟以后又开办了照相馆,并幅射到南通临近的海门、如东、启东等地区。

南通城照相馆发展最多时达32家,有新新、留云、中孚、鸿运、华美、二仪、曼丽、兄弟、新光、松云、光明、来来、丽华、美吾等,仅老城区(南门新市场、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就有十多家,规模有大小。

发电厂、电话业与摄影

南通照相馆之所以繁荣,不仅与张謇开发了交通有关,也与他敦促发电业和电话业发展有关。1914年张謇在翰墨林书局安装了一台发电机,从此在长桥一带亮起了南通城区的第一批电灯。此后1917年张謇又创建了“南通通明电器公司”,电的使用则让照相馆摆脱了许多复杂艰苦的手工操作,用上了科学的先进摄影技术。

大生电话公司

天生港电力厂

南通早期照相馆,摄影室都是玻璃棚,全靠玻璃顶上的日光照相。由于是利用自然光来进行曝光,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故操作很麻烦。被摄者要较长时间,稳坐在玻璃棚内,要与摄影师密切配合,由于曝光时间长,拍照时,摄影师要时不时拍一下木板,就象说书人敲“醒木”一样,提醒被摄人注意:“不能动”,据说“拍照”两字就由此而来。

当时照相馆所用底片是碘化银玻璃湿片,约1.5毫米厚,使用时在玻璃片上涂碘化银药膜,现涂现用。曝光时间全凭经验,根据天气情况,口读数字来进行,少则2-6秒,多则要数20多个字。那时照相馆人都会用金钢钻划玻璃,把玻璃底片切割成顾客所需要的1英寸、2英寸、3英寸等。

冲洗玻璃底片,将其放在木盆内,倒入显影液后要很快晃动,有时要用手去翻动,因此手指常被划破。冲洗完成的玻璃片在木架上晾干即可。后来有了胶片底片,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冲片技术仍很高。夏天温度高,用井水冲片,或在后半夜、凌晨时冲片;冬天则要在冲洗盆里倒热水加温,温度全凭经验,通过眼看、手感来操作。

最初使用的照相纸是含有碘化银的蛋白纸,它的感光度很低。印相时,也是利用自然光作光源,用印相箱来操作。印相箱朝前一面对着光源,有抽拉式活动挡光板,箱内有镜子反射,上盖开有洞口,放底片和印相纸,凭经验进行曝光,一次只能印1张,技术好的摄影师,印制出的一底多张照片看上去一模一样,感光一致。大照片要用晒夹在日光下曝晒,一般需要15-20分钟。印出来的照片要在水中反复冲洗,因定影药液中的硫代硫酸钠(大苏打)不易洗掉,要漂尽粘在照片上的药液,照片才能保持长久,不发黃。当年,二吾照相馆因紧靠濠河,则把照片放入箩篮,直接在濠河里漂洗。照片出来,贴在玻璃上上光,让其自然收干脱落。

自从有了电后,照相馆摄影室用上了电灯光,用光方面由玻璃日光房的平光、阴阳光发展到三角光、侧光、侧逆光、轮廓光等。印相、冲洗、烘干等都使用了电,不再受天气的影响,在速度和照片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张謇的电力开发让南通摄影业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流程简化、照片质量提高、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1913年 “南通大聪电话有限公司”成立,首先架设了南通城至天生港、唐家闸的电话线,以后又逐步开通了到平潮、刘桥、四安、石港、掘港、西亭、兴仁、观水、竟化、三乐、金沙、骑岸、余西、余中、余东、三余、吕四等17处的电话线。南通城有了电话,有的照相馆在照片卡纸上印上了电话号码。电话的开通使用,便利了业务的及时联系和勾通,也推动了照相业的发展。

从老照片中读懂张謇

张謇倡导拍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时南通从农耕时代开始进入新工业时代的纪实写照。老照片虽年隔久远,但在现在看来依然清晰,建筑雄伟,人物栩栩如生。照片的内容丰富,从工厂、农场、学校,再到医院、剧场、公园,几乎包罗了19-20世纪初,近代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些照片既有外景、内景,也有全景和近景;有鸟瞰和特写,也有使用转镜拍摄的长条大型集体照。

大生纱厂外景

大生三厂

广生油厂化验室

通州师范

南通纺织学校教室

医学专门学校

幼稚园

育婴堂

纺织专门学校

女红传习所学员在做绣品

通海垦牧公司

张謇与梅兰芳等人合影

南通教育会

早期的南通俱乐部宾馆

濠滨别业

狼山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