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应该从华为借鉴这几点

华为公司已无可厚非的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

它从一家只有6人的小作坊,在没有技术支持、管理经验、雄厚资金、人脉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多年的砥砺创新,最终破茧成蝶,脱胎换骨成为一家在全球拥有近17万员工的有影响力的顶级公司,它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

华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的灵魂人物任正非在每一步事关华为生死的战略决策上如何注入他的商业思想的?

在《华为的逻辑》这本书上能够找到些许答案,读后令人深思。

华为公司有这样一些管理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1、任正非有这样的名言:“决不让雷锋吃亏”。说明了华为对于员工的待遇。华为早期原始积累主要是依靠在技术和市场上发动群体不屈不挠、奋顾不身的进攻精神,所谓的“狼性文化”。当华为初见成果之后,公司立即将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列上议事日程。员工的稳定是企业取胜的前提。

“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任正非这样教导他的员工。华为初期产品并不出色,但它是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和良好的贴身式的售后服务进行弥补。

2、“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的作战原则被华为称为“压强原则”。

这个原则在华为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在内无参考外无援引的情况下,不论在技术研发上,还是在开拓市场上,无数次的运用。成功的打造了小作坊历练成行业巨头的可供参照的经典版本。

3、“客户至上”同样是华为取得成功的秘诀。客户,唯有客户是市场竞争的唯一导向。企业间的竞争,就是市场份额的抢夺战,就是对客户的抢夺战。不能迎合客户需求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出它的经营理念,把这六个字落实到企业的具体运作中,将企业所有发展战略、愿景规划、管理模式、服务流程等方方面面规划统一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出更多价值上来。

任正非在《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一文中写道:“我们是不会消亡的,因为我们拥有可以不断自我优化的文化”。他强调企业文化的目的,是通过传承承载着华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使华为的“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能够层层分解到员工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服务意识,把所有工作都归结到“服务”二字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由此形成基于客户导向的高绩效企业文化。

4、在华为的管理中,任正非引进了一个“灰度”的概念。灰色是介于黑和白的颜色。“灰度”管理,和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相得益彰。将“灰度”这个概念引入管理中,是要求管理者要学会在黑白之间掌握合适的尺度,把妥协、宽容的态度,兼容并包,均衡管理,实现组织内部的最大合力。

5、技术引领市场,但不能过快于市场。任正非把华为长期坚持的技术战略叫做“鲜花插在牛粪上”战略。不是离开传统的基础去盲目创新,而是基于原有存在的基础去创新,基于原有的技术创新,这个战略,也是基于技术的高投入和市场化提出来的。 一项没有可延伸性、可更新性的技术,与后面的技术无法匹配和融合,必然带来人、才、物的浪费和市场风险。

进入高科技领域,要想存活下去,技术是绕不过去的槛;进入技术研发环节,要想是投资取得更好的收益,自主研发是绕不过去的槛。

“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华为强调技术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转换成产品,而产品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研发中,必须准确判断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要做到技术创新,技术人员首先要思想上创新。思想上的创新不是来源于现存的技术和资料,而是来源于客户的需求。

6、单打独斗只能做牺牲者,携手合作才能共赢。在华为的发展中,“狼性文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成就了华为的强大和成长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让华为少了很多可以并肩作战的朋友。越是走到通信行业的前沿阵地,未来的道路越难把握预测。

华为在已经足够强大的情况下,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强调再开放一点、谦虚一点,也要站在其它企业的角度上考虑。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商场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为了利益,只有化敌为友。所以,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实力独霸天下。合作、让利、共赢是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华为的逻辑》是关于华为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很好呈现的一本书,它的管理思想的精髓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