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先生年谱初编

1868年 戊辰 (清·同治七年)

1

曹颖甫出生于江阴澄江镇司马街上,属繖墩曹氏。伯祖曹毓瑛官至兵部尚书,祖父曹毓琇、父曹秉生、母邢氏。

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颖甫姓曹,讳家达,一字尹浮,号鹏南,晚署拙巢,江阴人。著有古文、骈文、《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后三种已梓行。1943年陶社搜辑曹颖甫遗文,仅得骈文七篇,收入《陶社丛编甲稿》,题名为《气听斋骈文零拾》。”

1873年 癸酉 (清·同治十二年) 6

曹颖甫好友蒋维乔出生。蒋维乔(1873~1958),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字竹庄,青少年时,因主张“不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而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1879

年 己卯 (清·光绪五年) 12

曹颖甫十二、三岁是即喜读张志聪《伤寒论注》,“悠然神往”,尝为邻居卧病缠绵的老妇人视诊,断为“大承气汤症”,药后果效。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予自髫年即喜读张隐庵《伤寒论注》,先君子见而慰之,以为读书之暇,倘得略通医理,是亦济世之一术也。”

1883年 癸未 (清·光绪九年) 16

曹颖甫父亲患寒中洞泄,病危,医用《伤寒论》附子理中汤而愈。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年十六,会先君子病洞泄寒中,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1892年 壬辰 (清·光绪十八年) 25

曹颖甫赴会考,途中患病,经表伯陈葆厚用伤寒方桂枝白虎汤而愈。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厥后予治举子业,辍而弗理。光绪中,赴试金陵,途中卧病,偕行者略知医方,日以藿香、佩兰进之,汗出而热不除,抵金陵,病益殆。适先表伯陈葆厚先生来同寓,诊予脉曰:病当速愈,但累经发汗,津液已耗。因向药肆中购荷叶露花大瓶,及哀家梨十余枚,曰:渴即饮之,饥即啖之!予从其言,半日而尽。抵暮,携药及煎粥之器及米炭来,予睡方醒,闻药香,葆伯令待者进一瓯,自觉满身沾渍,中夜,衣被俱湿,葆伯为予易衣被,问其方,则曰:桂枝白虎汤也。予至是,全体舒畅,呼粥尽二碗,安眠达旦,非复病夫之故态矣。予至是,益信经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摄取科名,未暇尽瘁研究。”

1895

年 乙未 (清·光绪二十一年) 28

曹颖甫举孝廉,入南菁书院研求经世之学。

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我苏之江阴,昔有南菁讲舍,大江南北高材之士,多肄业其中。或深通经术,或擅长词章。其为人,或笃厚淳谨,或风流放诞。乙未年,余与颖甫先后入南菁,而余以狂名,颖甫以戆名,人皆呼为‘曹戆’,颖甫曰:‘善’,亦辄自称‘曹戆’焉。”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秦伯未序》云:“据我所知,曹师举孝廉里的房师嘉定秦芍舲先生,也明医理;后入南菁书院肄业,山长黄以周先生是著名的汉学大师兼精医学。那么,曹师的医学知识,师承有自,可以概见了。”

1897年 丁酉 (清·光绪二十三年) 30

30岁左右,为候科选班游历湖湘齐鲁等地,无果而返。

《〈伤寒发微〉曹锡嘉跋》云:“余八九岁入塾时,家君即酷嗜岐黄家言,间为人治病,辄著奇效。时年甫三十,以当时肄力举业文字,未遑问世,嗣后南走湖湘,北游齐鲁,行箧中恒以方书自随,未尝一日暂废。及自淮县归,家居数载,暇即与里中钱性芳、朱翔云、冯箴若诸先生互相讨论,以阐发经旨为要务,而以刘、李、张、朱之溺于一偏为非是。里中时医闻之,多河汉其言而不之信,以是不洽于众口,道尼不行。”

1900年 庚子 (清·光绪二十六年) 33

曹颖甫学生王慎轩出生。王慎轩(1900~1984年),浙江绍兴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第五师范。1916年,他从师于沪上名医丁甘仁、曹颖甫、黄体仁等先生学医,是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早期学生。自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王慎轩于1924年迁居苏州悬壶应诊,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期,曾执教于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和北京中医学院。

1901年 辛丑 (清·光绪二十七年) 34

曹颖甫学生秦伯未出生。秦伯未,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02年 壬寅 (清·光绪二十八年) 35

曹颖甫中举,征选知县未应。

1903年 癸卯 (清·光绪二十九年) 36

曹颖甫学生章次公出生。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

1904年 甲辰(清·光绪三十年) 37

曹颖甫开始研读《内经》、《伤寒》、《金匮》等书,并从学于江阴明医钱荣光。

1905年 乙巳 (清·光绪三十一年) 38

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入仕之路遂绝。曹颖甫从此一心研读医书。

曹颖甫之父曹秉生去世。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自甲辰礼闱后,诏罢科举,家君子亦于是年弃养,然后流览《伤寒》 《金匮》全文,予年已三十有八矣。嗣是以来,慨然兴救世之志,然其端实起于家庭: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夹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用甘草粉蜜汤,则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黄牡丹汤,则自若华母潘氏病肠痈始。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然则,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1911年 辛亥 44

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灭亡。剪辫之风推向高潮。曹颖甫不肯去辫,就用头巾裹住头发。有人计划用利剪偷偷剪掉颖甫的辫子,曹颖甫知道后竟然星夜逃到上海,等风头过了,才回到老家。

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辛亥革命时,颖甫以巾裹发,不肯去辫,乡人有谋用利剪剪之,则乘夜遁至沪上,久之方归。”

1914年 甲寅 47

袁世凯篡位称帝,时有各地乡绅联名劝进。曹颖甫怒斥作为江阴代表的表叔(应为缪荃孙)曰:“吾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

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袁世凯称帝时,各县士绅列名劝进,某太史受袁氏金,为江阴县代表。颖甫于某,论亲则姻叔,论谊则业师,闻之,突诣某所,诘之曰:‘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某大惊,急曰:‘无此事,无此事’。”

1915年 乙卯 48

曹颖甫应武进孟河巢梧仲邀请,被聘为西席。

1919年 己未 52

曹颖甫辞去巢府西席,来到上海,在南市小西门江阴街挂牌行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予年过五十,始来上海,其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顾性疏懒,耽吟咏,于活人方治,境过情迁,略不措意,故存稿绝少,即偶焉录存,复为从游者携去。”

《〈伤寒发微〉曹锡嘉跋》云:“岁己未,因悬壶于沪上,以利济世人疾苦为事,亦不屑于诊金之多寡,以是贫病者咸感赖之。”

1920

年 庚申 53

曹颖甫与丁甘人结识,应丁氏之邀,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主讲国文及《伤寒论》,不久担任教务主任,并在广益善堂、同仁辅元堂坐诊。其后先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多所中医院校。同时写诗作画,著述有《梅花诗集》、《气听斋诗集》、《诸子精华录》、《汉乐府评注》等。

《〈曹颖甫先生医案〉王慎轩弁言》云:“慎轩昔在沪时,尝从一十八师。专究医学。而诸师中之经验最富者,首推丁师甘仁。识胆最大者,首推曹师颖甫。而慎轩得有令誉于海内者,亦多得益于二师也。丁师医案,早已刊行。医林传诵,有口皆碑。殊不知曹师之医案,亦足与其并驾齐驱耶。大抵丁师医方稳当周到,长于调理。曹师医方,精锐猛烈,长于攻治。”

《〈伤寒发微〉曹锡嘉跋》云:“嗣是孟河丁甘仁先生复聘主广益中医专门学校讲席。”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秦伯未序》云:“他(指曹颖甫)充分地指出了研究中医应该从源头寻流,而不应当舍本逐末,给予后学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曹师的论诗推崇王渔洋,教导我们又鼓励多读汉魏乐府,曾经特地写了一本《古乐府评注》,可说是同一意义的。”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黄汉栋再版前言》云:“就时方来说,曹师也不是一概加以抹杀,在同门秦伯未兄的序文中已经指导出了这一点,从曹师和丁甘仁先生的关系中更加可以充分的说明。丁甘仁先生是以时方擅长,可是他的运用时方,完全因人而施,用丁甘仁先生的话来说:‘我之所以用轻剂者,彼固未有重病也。’事实确是如此,丁甘仁先生的病号,大都是养尊处优之人,有的是偶感风寒,稍觉不适,有的是闺中弱质,情感抑郁,这样的病人,藿香、桑叶、陈皮、豆蔻,便足以是够奏效的,曹师也承认这一点。但是一遇到危笃的病症,丁甘仁先生就又往往以大剂活人,曹师对他的用附子理中汤治血症,推祟期深明医理。可见丁甘仁先生的运用时方,是有他一定的根据的。至于曹师那里治疗的,一般都是劳动人民,不到病势危险,决不就医,所以所用的全是经方大剂。丁甘仁先生不反对曹师用经方,曹师也不反对丁甘仁先生用时方,两人在医学上结成最相知的友谊,可见曹师的反对时方,并不是反对适当的运用时方,而是反对只知时方不知经方的市侩,否则曹师就成为泥古而不通今的曹师,而不是以保卫中医为已任的曹师了。”

1925年 乙丑 58

《曹颖甫先生医案》刊行。《曹颖甫先生医案》由曹颖甫学生王慎轩整理,苏州国医书社出版。

1926年 丙寅 59

曹颖甫好友丁甘仁去世。

1927年 丁卯 60

曹颖甫辞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一职,着手撰写《伤寒发微》一书。

曹颖甫好友吴昌硕去世。

《〈伤寒发微〉曹锡嘉跋》云:“授课之暇,亦肆力于医,于《伤寒》、《金匮》二书尤多所论著,于经文之错误多所改正,不取前人之望文生训。”

1928年 戊辰 61

曹颖甫《金匮发微》成书。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秦伯未序》云:“那时,我的先伯父乡谥恭惠先生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每年端午至中秋节例有施医给药,就诊的都是劳动人民。丁师就委托我推荐曹师参加这治疗工作,大约前后有三年,《金匮发微》的内容,便是此时的治案(少数是另外的)。《金匮发微》仅仅曹师著述之一,最可宝贵的,不同于过去注家的寻章摘句,钻到牛角尖里;也不牵强附会,自作聪明。他把亲身实验到的老老实实地写出,没有经验的宁缺无孔不滥,绝对不妄加批判。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是曹师平生治学的特点,也就是《金匮发微》的实质。”

1930年 庚午 63

曹颖甫《伤寒发微》成书。

《〈伤寒发微〉曹锡嘉跋》云:“庚午年始成《伤寒发微》一书,命(男)及吴县门人陈道南分任抄写,稿藏于家。”

1931年 辛未 64

曹颖甫《伤寒发微》付梓出版。

1934年 甲戌 67

曹颖甫的学生姜佐景将曹颖甫的医案整理成《经方实验录》一书。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序》云:“甲戌年,姜生佐景来,掇拾方案,左以解说,名之曰《经方实验录》,数载之中,哀然成集,行将刊布问世,丐序于予,予笑谓姜生曰:此书一出,其于予《伤寒金匮发微》有光矣!爰本平素趋重经方颠末,拉杂书之。”

1936年 丙子 69

曹颖甫《金匮发微》刊行。

1937年 丁丑 70

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曹颖甫返回江阴老家,12月7日,被日本侵略军杀害。

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颖甫年七十,曾开筵祝寿,与余过从之密,如在南菁时。‘八·一三’变作,即返里,久无音耗,数月以后,其婿来沪,则言颖甫已骂贼死矣!先是,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且刳其腹。呜呼!烈矣!余欲为文传之,以未悉其事状,久而未就,今始得其崖略,故著于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