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码头探秘》第九折:这才是后继有人!看看惠济路小学版的黄梅戏经典《打猪草·对花》……

百花齐放戏码头

大武汉,戏码头。

梨园佳话不断,江城好戏连台。

荆楚大地,戏曲资源丰富、戏曲历史悠久。

武汉戏码头,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流变地和聚集地。

历史上的武汉,因戏曲名团云集、名角荟萃、名剧迭出被称为戏曲“大码头”。而今,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沉淀,武汉这座与北京、上海并称为

全国戏码头“三鼎甲”的城市,“楚汉花黄”争奇斗艳、“京豫越评”百花齐放。

本期的《戏码头》是不折不扣的巾帼天地。三位杰出的女性戏曲演员,在《戏码头》舞台上,将上演秦腔、豫剧和黄梅戏的碰撞!或婉转哀怨,或英姿飒爽,或幸福绵长,“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场必定精彩绝伦!

西安易俗社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为一体的新型戏曲剧社——西安易俗社。

在那个风雨如磬暗故园的时代,文人以戏曲这种最贴近中国老百姓情感的表达方式普及新思想,无疑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

秉持“易俗宗旨,不分区域”的初心,易俗社来到汉口大码头,并创办汉口分社。在此期间,易俗社多多编排、演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警世新剧,演出时,时常有观众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可谓是当时汉口戏码头的一股清流。

秦腔《三滴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秦腔《三滴血》问世,由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创作。该剧讲述了一个糊涂县官晋信书,依照书本断案,造成“父子被拆散”、“夫妻被分离”、“弟媳被冤屈”三大冤案,两对青年男女、四个家庭在秦晋两地辗转离合的故事,嘲讽了迷信教条和封建道学的虚伪。《三滴血》一经演出,蜚声全国,且久演不衰。

“肖派”传人李淑芳

“戏码头”养人养戏,给予了西安易俗社无限的呵护。如今的易俗社作为一个百年剧社,依然活跃在中华大地的舞台上。

来自于易俗社的陕西省著名秦腔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肖派”传人李淑芳,在《戏码头》带来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的选段,让我们边听边回味百年戏码头的沧桑变迁。

李淑芳泪洒舞台

2019年,是《三滴血》搬上舞台整整一百周年。秦腔“肖(若兰)派”传人李淑芳带来的《三滴血》选段,婉转、柔美又不失秦腔刚烈的艺术风格,让戏码头的观众为之倾倒。

谁能想到,这位秦腔名家,在最黄金的年龄,沉寂长达十年之久!回忆起那段日子,李淑芳几度哽咽,泪洒舞台:“谢谢戏码头还记得我这个小演员”!振兴秦腔文化任重道远,感谢李淑芳老师!

常香玉大师捐飞机

秦腔唱罢,豫剧登场。

说起豫剧,大家都不会陌生。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戏迷众多。

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她当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义演,用演出收入捐献了一架战斗机,飞机命名“香玉剧社号”,成就了一段巾帼佳话!

“常派”传人王惠

在常香玉178场义演中,最受欢迎的曲目是什么呢?当然是那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豫剧《花木兰》!

让我们跟着河南省豫剧院豫剧表演艺术家,“常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惠一起,再次重温豫剧《花木兰》里的经典唱段!

缅怀恩师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离世,剧坛为之悲痛。仅隔一年,豫剧现代戏《常香玉》便被搬上了舞台,王惠饰演老年常香玉,她把对大师的缅怀和纪念全部放在了戏中。第二次来汉演出的王惠,殷切渴望豫剧《常香玉》能在荆楚大地上再度上演!

小学生演绎黄梅戏经典 薪火传承后继有人

黄梅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以淳朴流畅的唱腔,质朴细致的表演,受到戏迷们的追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湖北是黄梅戏的故乡。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来,黄梅戏精品迭出、好戏连台;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如今,在湖北各地的校园内,诞生了一大批青少年黄梅戏爱好者,“从小学戏曲,经典共传承”在荆楚大地蔚然成风。

本期最大的惊喜,是来自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的小学生们,别看孩子们学习戏曲的时间不长,这些小学生的一招一式,个个还都有模有样。他们演绎的是黄梅戏经典唱段串烧《打猪草·对花》!

到底人间欢乐多

黄梅戏唱词通俗易懂、旋律动听欢快,特别容易学唱,经典剧目更是不胜枚举。

听完了孩子们稚嫩的唱腔,最后登台的是湖北黄梅戏领军人物、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俊,一段黄梅戏经典唱段《牛郎织女》让在场观众不禁跟着哼了起来:“夜静尤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

“我有两个故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提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倡议,杨俊自告奋勇来到了湖北,安家近30年。“我是幸福的安徽人,也是幸福的湖北人,我有两个故乡”。杨俊这样说。

梨园英豪齐聚戏码头

戏曲来源于民间,它是一方山水家园共同的文化记忆。荆楚大地,花鼓楚腔、二黄汉调,不仅剧种繁多,而且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

近年来,武汉这座“戏码头”,随着“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开展,戏曲舞台的“聚光灯”在群众中间被再次点亮;同时,戏码头也正以宽广的胸怀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梨园英豪。

您最想在《戏码头》的舞台上,看到哪些名家名段?

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哦,一定让您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