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秀範文:預測與立命

預測與立命

“餘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

——趙雷《成都》

2016年,趙雷的一曲《成都》讓多多少少被命運刺痛過眼睛的人暗自垂淚:生活的無奈在於你預測到了餘路,卻還是在掙扎。

面對預測,不難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這種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壯志在心,吶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試圖讓所有對自己的預測打臉;生命的後些年,放下驕傲,感慨“精誠之至,哀感之靈,自有命數,亦不能為之挽回”,嘆息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預測隨遇而安。就這樣,我們週而復始地從“不信預測,不認命”走到後悔“不信預測,認命”,弔詭的邏輯就這樣閉合得毫無破綻。

其實,人們大可不必在這兩種極端中盤旋。首先,對生活的預測是真實存在的。人類這個物種有一個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們無止境地追求意義,形成理性,這決定了我們這個物種擁有比其他物種更強的理性思維,我們知道要什麼也知道要怎樣。真相是我們太擅長就現有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推理了。你從小就知道蜻蜓飛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說對生活的預測都是空穴來風?對生活的合理預測一定不會偏頗太大。

但我並不想說對“準”的預測就要聽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預測,都有一個致命的侷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據現有發生的一切進行預測,而你是個最大的變量。你素來碌碌無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那麼原本的預測就會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來,就算對生活的預測並無不妥,人們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當然前提是不完全脫離預測地異想天開。

然而,道理總是簡單,現實總是複雜。如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現實就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為之挽回”的兩種極端之間,就是因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預測更好,做的比預測更糟。事實上,這份焦慮伴隨著人類的終生:不確定的失去。讓人恐懼。我們不知道義無反顧地去改變生活裡每一次已能預測到結果的事情會意味著什麼,我們焦慮這麼做是不是會失去更多。但是我們也忽略了另一個事實:不確定的得到,讓人興奮。嘗試去突破預測的路上也會有歡笑和掌聲。但切忌盲目,天馬行空並不是筆者所倡導的“立命”。

仔細試想,如果我們事事根據預測如此理性地過活,那麼我們人類跟正在日益興盛的人工智能還有什麼區別?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不就因為這一點嗎?我們要麼真知道水深水淺,要麼就以身犯險地去試探,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們。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願我們都能有勇氣地對自己說:“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點評: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考場佳作,其亮點有三。

一是立意高遠,富有思辨性。作者並不否認對生活的合理預測,主張突破預測,為人生立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是結構巧妙。幾乎每段文字的開頭,作者都用表示轉折關係的關聯詞,使說理逐層深入。

三是材料豐富,內容翔實。特別是開頭引用的趙雷的歌詞,既巧妙地引出了論題,又開拓了論題的內涵,還為文章增添了許多詩情。

從題目到立意到語言表達,本文均符合一類文上的標準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