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邓石如小篆的收获,提升了用笔的能力,也改变了书法审美观

大部分人对篆书的理解,其实都停留在电脑字库里打印出来的样子上。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篆书,只能算上是“篆体”。用来做平面设计,当美术字是可以的,用来当作书法学习的临摹范本,可就不专业了。

大体上看,学习篆书有两个主要选择,一是学二李(李斯和李阳冰),走铁线玉箸的路子,线条细腻而圆转;另外就是写清篆,线条更加奔放,圆中带方,写起来有更大的自由度。

篆隶草行楷,书体的演变过程其实和我们的书写材料书写习惯的变革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现在之所以学篆的人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汉字简化以来,我们对古文字的了解越来越浅,陌生感越来越强;其二是受到流行程度的影响,大家都去学二王,学唐楷了,篆书自然就收到冷落,加上玉箸篆的风格决定了其写起来比较枯燥死板,人们不免对篆书有一些偏见。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清代大师邓石如,正是他的横空出世,突破了玉筋篆的桎梏,以隶法作篆,写出方圆并济提按起伏的的线条,丰富了篆书的用笔,使得这一古老的书体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清代很多书法家如包世臣、杨沂孙、吴大瀓等都纷纷受他影响,让清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有为对邓石如的评价极高,他曾这样说道:“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可见我们今天能够保持对篆书的热爱与学习,与邓石如当年对篆书的传承改革和创新是分不开的。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应该知道要想写好字,先得学会如何用笔的道理。篆书的中锋用笔,其稳定性自不用说,但徐缓而缺乏节奏的用笔方式,让很多习练中锋的朋友感觉枯燥和单调,这也是玉筋篆难以流行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邓石如开始流行的清篆则不同,篆从隶出,提按转折,加强了书写的节奏感。学写清篆,不但能练习中锋笔法,还可以结合提按运腕,体会更加灵活多变的用笔方式,为今后写隶书楷书做好铺垫,可谓是一举多得。

以邓石如的两个代表作品,小篆千字文和小篆心经为例。千字文中,1000个不重复的字,把其篆书的功底演绎得淋漓尽致。临摹邓石如的小篆千字文,是对篆书笔法不可多得的系统训练的方式。不但能够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其中笔画与结构相近的字,还能起到强化练习效果的作用。

而小篆心经的用笔相比千字文来说,则更进一步,提按运用得更加明显,结体和字形也有变化。字形拉长,腰部收紧,使得整个字变得修长而飘逸,充满神采。在邓石如的笔下,篆书不再是单纯地圆润,而是方圆结合;不再只是婉转柔润,而带有厚重硬实的味道。

可以说邓石如的创举,颠覆了篆书在我们心目中原有的形象,这既是技法的突破,更是审美的创举。如果再看一下邓石如的隶书和楷书,这种印象会更加深刻!尤其是邓石如的楷书,取法魏碑,用笔老辣。我们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当今动辄以馆阁体为审美标准的风气下,形如算子千篇一律的字已经让我们深感视觉疲劳,离开了用笔的追求只注重字形的浮华,让人倍感可惜可叹。

几百年前,邓石如用手上的长锋羊毫引领了篆书的革命,希望喜爱邓氏风格的书友们,也能潜心学习仔细揣摩,跟随大师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写的到位,写得用心,写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