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李叔同

一档节目中,朴树唱起《送别》时失声痛哭。那之前,他就公开说过:“这歌词要是我写的话,我愿意当场死那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说起《送别》的填词人李叔同,那真是非常了得。无论音乐、绘画、书法、篆刻还是话剧…他要么是先驱人物要么造诣颇深,远远将其他人甩在了身后。

青年李叔同

大画家刘海粟曾说:“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作家林语堂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个人之一。”鲁迅得他一幅墨宝叹道:“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面对老师的选择,丰子恺先生给出了“三层楼”的观点:人生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次;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这一层;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这一层次。在丰子恺看来,李叔同先生是“生命力”极强的人,前两者已然无法满足他精神上的需求,为了抵达精神至高的境界,他只能成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

李叔同一生将文艺园地走遍。无论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都做到了一流。甚至做和尚,也苦守戒律,成了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拿丰子恺的话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从少年风流,到弃离红尘,李叔同一直努力活成这样一个“十分的人”,一个能不为世俗杂念所动摇的人,只求安放内心。

弘一法师与学生

他这样活着,常人是追不上。毕竟世间大多数人,都难以超脱现实的引力。但上接丰子恺之言,我们活不成一个十分的人,活不成一个八、九分的人,至少能尽量活得像个人。若是连人也不像,那就活得太草率了。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评价弘一法师时,曾题诗道:“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这一轮明月,也当照亮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