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祠的守护者——于世森和他的宗亲们

于氏家祠的守护者

——于世森和他的宗亲们

早已听闻丰县首羡镇的渠集有于氏家祠,内奉于氏列祖列宗之灵位,祖德昭朗,庇护着于氏后裔。然我仅仅是通过阅读有记载的文字资料来了解,未曾亲观。今机缘巧合,2017年7月27日,有幸应“凤城于氏宗亲渠集理事会”副会长于世伟先生之邀,前去瞻览于氏家祠。

于氏家祠位于首羡镇的渠集村,占地252平米,原为于世伟先生的父母在1971年自建的三间腰子墙小瓦农房。

2014年,于世伟先生毅然捐宅建祠,自费购料修缮房屋,规划家祠建设,延请书家挥毫,志为门楣增光。经过数月的精心准备,家祠修缮一新,作为族人祭祖、敦睦族谊的场所。

到那里,只见厅舍干净、苗木秀茁,鸟鸣其间、人乐其境,这是凤城于氏宗亲渠集理事会会长于世森和族人于世友、于世领、于世伟、于风雷、于光荣、于光明、于孝永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于氏族人们自觉的管理、维护祠堂,及时灌溉、修剪花木,不计名利,默默的为家族、为祠堂尽自己的一番力量。

如于世森,是于氏家族的领头羊,不畏阻力、为家祠保驾护航;如于光荣,不计分酬、为家祠撰文纪事;如于世领,洒扫庭院、定时灌溉花木……正是大家群策群力、众人一心,才能够推动家祠的建设和完善,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

在向“钱”看的风气下,于氏族人能够不忘本,发扬敦宗敬祖、睦族孝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的和谐,难能可贵。这是社会的一股清流,源源不断的滋润着传统文化。

于氏家祠,既为“思贤庭”,又名“桂花园”,因祠内有一株三十余年树龄的桂树而得名。

家祠坐北面南,门前双狮守门,屋顶对鸽轻舞、双狮镇户。门楣上有楷书匾额“于氏家祠”、两侧有楷书楹联“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皆出自著名书法家赵峰老师之手。

进得门去,院内去城虽远,却也幽静;占地有限,却也玲珑。布局错落有致、排列有序、井然肃然,让人望而生庄慕之心,自然而然的整束衣容,达到敦宗敬祖之目的。

家祠内遍植奇珍花木,有柘树、龙爪槐、碧桃、樱花、榕花树、桂花、银杏、冬枣、黄杨等之属,四季常绿、生生不息。这些树木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柘树具有加官进爵、仕途亨达的寓意和祝愿,榕花树、桂花树代表“荣华富贵”,石榴树代表“多子多孙”,龙爪槐代表“位列三公、国之栋梁”。从这些小的细节方面,就可以窥看出于世伟先生为家祠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期望后人多成高材的良苦用心。

院内东侧南部又有九口大石槽,质朴斑驳,内蓄水种养铜钱草,摆列暗含“九五至尊”之象。院内东侧中部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立于此间怀古思今,追念先人美德遗风。

院内东侧北部则有碑铭三通,最东为清道光四年为于永思立的碑,墓碑正文刻有“皇清钦赐脯帛”六个字,证明碑主人曾接受过皇帝御赐的物品,碑阴为“宗派图”,此碑记载的内容实为罕见;居中为新修再立的“渠集于氏九世开基祖应宾公纪念碑”一通;西侧则为同治十一年为于纯修所立的古碑。

东面墙上为捐助修祠功德碑一通和于为仁、于为江两位革命烈士的纪念碑一通,有烈士的生卒、简介,拜读毕义愤填膺,始知于氏英烈。

家祠正厅门楣上悬挂的《思贤庭》黄杨木匾额为赵峰老师所书,正厅上悬挂有赵峰老师的四尺横幅作品《清风堂》,迎门供奉着于氏的先祖牌位,昭穆有序,依次按辈分往下摆列。在家祠正厅内,摆有先人遗像、烈士证明、活动照片等,另还有赵峰、王建、程坦等著名书家受于世伟先生邀为于氏而作的诸多墨宝,让人目不暇接,可谓名家荟萃、墨香云集。

名家书作陈列满室,因家祠空间有限,不得已,许多墨宝只好收贮于案上,难以一展清辉。

虽然丰县祠堂数量颇多,然要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丰富的话,鲜有超“于氏家祠”者。

我瞻览后,私心是羡慕的,又是敬佩的。羡慕于氏族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发扬孝贤文化;敬佩于世伟先生有孝祖、睦族、担当之心,并有此举促成宗族和睦。

王书法,字愍斋,号嗜花斋主人、愍斋主人,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古沛王氏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民俗文化网》专栏作者。生于1996年2月,中共党员,本科在读。曾祖讳传辉,祖父讳家铎,父名诗亮,沛县鹿楼镇房庄村人。著有《愍斋诗集》、《愍斋羽士青春录》、《乡间记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