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培训班,一个可以“指鹿为马”的地方

一直以来,从中国美协到各种名头的书画院,从中国国家画院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中央美术学院到清华美院,都纷纷开办以“主席”、“会长”、“院长”、“博导”、“教授”、“名家”、“大师”为噱头的书画高研班、培训班,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交了钱,就能拜码头;拜了码头,就能进圈子;进了圈子,就能入展,就能评上奖。譬如:给“杨晓阳”交了份子钱,就能打“杨晓阳”的旗号出海了,装假货、贩私货就畅通无阻了。这就是书画高研班、培训班的实质所在。

高研班、培训班,捞钱的工具

河南某市一位书协会员向丹青飞狐讲了这么一件事:刘文华,中书协培训中心主任,刚上任不久,要在河南省某市办培训班,培训费每人10000元。这笔钱对于当地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规定报名期间,报名者寥寥无几,没有达到刘文华的预期目标。为了巴结刘文华,当地的书协领导立即出马,亲自给当地的书协会员和书法爱好者们打电话,一面动员大家来报名,一面威胁相关书友,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班学习将对他们的书协会员资格给予除名,杜绝他们参加书协以后组织的所有活动。有一位书友,因为刚给上大学的孩子交过学费,一时拿不出一万元钱,就央求该书协领导,希望能缓些时日再交,不仅遭到了该书协领导的拒绝,而且真的将这位书友的市书协会员资格取消掉了。“刘文华们”到全国各地办培训班搞创收,不仅是中书协的重要事情,还把这个创收任务转化为所去地区文联、书协的政治任务。据可靠人士透露,一些书协官员的创收成绩,是晋升官位最重要的筹码之一。

高研班、培训班一期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有的短短一节课就要一万元。著名艺术评论家解智伟先生明确指出,这些高研班、培训班根本就不是什么书画教学,说文雅一点叫创收,其实就是捞钱,是抢钱。

愿意掏钱参加高研班的学员个个都清楚,昂贵的学费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有了这张没有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非法“结业证书”,就成为了某某门下的弟子,从此便可以“子凭母贵”,搭车涨价,书画变黄金、提笔便生钱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花钱参加了高研班和培训班的学习后,加入美协、书协,作品入展就容易多了,至于作品好还是不好已经不重要了。

这些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等书画官员的高研班之类的敛财班,在全国遍地开花。走穴走到腿软,数钱数到手软。

高研班 、培训班,扭曲了人际关系

书画高研班、培训班可以交朋结友、积累人脉已经是圈内公认的事实。对学员来说,教师是人脉资源,其他学员也是人脉资源;对教师来说,学员是人脉资源。所以,许多学员参加高研班、培训班学习,不仅要交学费,还要帮教师卖作品,为教师办展拉赞助,甚至自己掏钱购买教师的作品。出多大钱,得多大利;出多少力,分多少羹,已经成为高研班、培训班的江湖规矩。

许多高研班、培训班根本不在拜师学艺上下功夫,有些名家、大师也不认真传授书画技艺,有的教师根本就不教学,只陪学员喝喝酒、照照相,聊聊天,成为了典型的“三陪”教师。

有些学员也不在乎能学些什么,几张相片在手,宣传、包装、出画册、走江湖,一切就胸有成竹了,润笔费自然也上去了。

高研班、培训班,一个可以“指鹿为马”的地方

太史公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高研班、培训班多见的是利益的往来,金钱的输送,缺的是真正的艺术交流。

画家杨之光先生说:“艺术界早就应该整顿了。钱就是画岂有不扭曲艺术价值的?”

著名书法家陈仲明先生多年前对书法界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为此他发明了一个名词:“书官”。

高研班、培训班的名家,凭借着他们体制内官员的身份,掌握着话语权,所以,他们就可以恣意妄为地指鹿为马,学员作品的优劣,或赞、或贬、或捧、或损,任凭他们信口雌黄,随意评说。

高研班 、培训班,让书画人变得更浮躁

天赋是成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水滴石穿的时间锤炼,再好的天赋都会付之东流。晋王羲之学书而池水尽染,唐怀素溽墨书蕉叶,说的都是大师千锤百炼的学书经历。

高研班、培训班教给学员们的却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速成”之道,害了一代人,废了一个时代的风尚,后患无穷,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