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瓷胎珐琅钟:到底有多珍贵?

瓷胎画珐琅,就是在瓷器上烧制珐琅彩画,这种工艺最早的记录是由法国布罗伊斯市(Blois)附近的切特尔劳特小镇(Chatelrault)上的吉恩(Jean)与亨瑞.图汀(HenriToutin)两位艺术家在17世纪30年代后期发明的。

最先是在瓷瓶、瓷碗之类的装饰品上作画,后来发展到在表壳以及钟壳上.有实物显示,在表壳上绘制珐琅彩画,是先将一层瓷胎烧制于金属壳上,再在上面绘制珐琅彩人物或场景等。在烧制过程中,必须掌握各种色彩颜料的熔点,按照高熔点到低熔点的顺序,放入砖窑之中依次逐渐降温进行烧制,并且根据颜色的多少来进行多次的烧制。当然,至关重要的技术操作,除了把空好温度,还要确保任何一个环节中都没有空气的进入,否则会引起爆炸而前功尽弃。通常情况,瓷胎珐琅在出炉后报废的很多,要么变色、要么变形、甚至开裂报废等等,所以,珐琅烧制的成功率都非常低,大约在25%-30%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忧质的珐琅彩绘作品格外珍贵的原因,尤其是难度极大的珐琅人物绘画。

在时钟的外壳上使用珐琅彩技术,欧洲从17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就没有间断过,不过由于古时钟表制作业都是私人小作坊制作形式,所以瓷胎珐琅在时钟外壳上的运用没能全面地普及开来,而我们能看到的17、18世纪瓷胎珐琅的古董钟,都是极其昂贵的皇家、贵族藏品,并且每个瓷板珐琅绘画都精美极致。进入到了19世纪,尤其是在法国中西部的利摩日市(LIMOGES)瓷誥产业迅速发腱壮大之后,瓷胎珐琅工艺也随之更多的被使用在日常的时钟外壳上。

西方人对瓷器情有独钟.最早是从中困进口瓷据,到后来自己学着制作瓷詻,还在欧洲找到了烧制瓷器的高岭土,并且尝试性的把西洋珐琅彩颜料,烧制在瓷器上,这就有了我frl今天所看到的西洋瓷胎珐琅绘画.而生中国,瓷胎画珐琅工艺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据史书记载,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之下,由宫廷造办处的匠师们,将铜胎画珐琅颜料和工艺,应用在瓷胎之上,这就有了中国自己的瓷胎珐琅器.这种当时极其时髦的新工艺,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属于宫廷御用的珍品,并予以垄断,非常神秘,并且概不外传.

西洋人对瓷胎珐琅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对铜胎珐琅,主要原因是瓷眙珐琅绘画所表现的题材多种多样,比如人物、动物、山水、田园场景等等,而且还能极其细微地表达出在詞眙珐琅上难以达到的细腻程度和层次过度感,因此铜胎画珐琅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花朵、树枝等民格.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个体积的人物场景绘画。

法国人也是率先把瓷胎珐琅工艺普及运用到时钟外壳上来的,尤其到了19世纪中期之后.得以普及大众化,产量增大且款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就是把烧制好的整块瓷胎珐琅绘画,固定在锕盗金钟亮的某个设计好的仝部位上,一般多为钟的正面、顶部以及两侧,就是如此简单而已.却成就了法国时钟史上的又一大重要门类时钟。

到了19世纪的末期,法国瓷胎珐琅钟开始趋于平民化和产量化,当时市面上出现了特别多的廉价的瓷胎珐琅钟,这些钟的瓷胎绘画艺术除了水准低、烧制技术差,而且钟壳制作所使用的金属也是廉价的铅锡合金以及铅锡合金的鎏金工艺,其表面粗糙,分量也轻,所以在这提醒大家注意,将来在收藏瓷胎珐琅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时些低质量的法国瓷胎珐琅钟。

(图片来自书本拍摄及 青雅钟表 中国领先进口机械时钟零售集团)

(内容来自:时光技艺 庆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