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Internet,供給側改革的更本質解決方案

在最近的網商大會上,馬雲提出“Made in internet”這樣一個新概念。馬雲在演講中表示:“千萬不要認為它是一個口號,它會影響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請重新思考你的商業模式,重新思考你的消費者,重新思考你的供貨商,重新思考你的物流體系和融資體系。每個人都要加入到Made In Internet的大潮中,你加入就是機會,不加入肯定沒有機會。”

馬雲的話一項有很多新概念,不過,這一次新概念實際上裝的是一個老話題,那就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側改革,本質上要解決的是生產與需求的匹配問題。從製造、銷售到消費,市場一直髮揮著作用,不過市場的確存在很多失靈之處,表現為廠家傾倒過剩產品,價格大戰等等。這些現象讓很多人覺得可惜,試圖尋找計劃經濟的辦法來替代市場經濟,從而消除這些現象,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失敗了,市場機制仍然是人類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要素配置機制。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市場機制本身沒有發展、提升的空間。市場機制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傳遞、反饋機制。製造業通過銷售收集信息,消費者通過消費發出需求,但是,由於消費者“購”只能購買已有的產品,在生產後才能購買,而廠家則只能在購之前生產產品,這就造成了信息匹配上的時間錯位,進而產生了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問題,形成諸如產能過剩、無效供給等現象,而這正是中國當下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的出現,人們在信息收集、挖掘與分析能力上的提高,“看不見的手”正在逐步變為可見,這意味著通過互聯網,精準傳遞需求信息,極大地提升生產與需求匹配的科學性、精準性與效率,甚至在生產之前傳遞需求信息,實現更人性化的柔性生產,已經成為了現實。這意味著,現代生產中,會有以資本流為核心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會有通過internet傳遞的信息流。這種生產中越來越明顯的信息流特徵,就是“Made in internet”,即以地域為特徵的生產轉變為了以信息流為特徵的生產。

所謂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問題是生產側的過剩於扭曲,這本質上是源於需求與生產之間信息傳遞的扭曲所造成的。從這個角度,Made in internet對於供給側改革而言,是一個更基礎、更本質性的解決方案,必然成為化解以“製造”為驅動的傳統模式所造成的產能過剩,推動創新創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往一個山區的鄉鎮企業,如何生產適合市場的產品,只能簡單的到市場上去觀察,或通過銷售情況來推測。但現在淘寶村的廠家,甚至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向全球展示自己的產品,同時也可根據銷售情況、消費者的訂單,甚至購買相應機構的數據來迅速調整自己的產品,並把新產品對上游產業鏈的需求迅速的反饋給上游廠商。

再以外貿行業為例,internet也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網商大會上,馬雲還表示:“以前我們習慣了中國製造或印度製造、法國製造,以後可能不存在純美國製造、中國製造,可能設計是美國的,組裝是中國的,市場是面向全世界的。原來只有大企業可以做,今天由於互聯網,每個人都可能做這樣的事情。”

實際上,全球跨時區聯合設計,或者美國設計、中國製造,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已經是全球化下的事實。馬雲的話後半部分的意義更大,那就是原來只有大企業可以做,現在,藉助於互聯網,小企業甚至個人也可以進行全球化的合作。

目前,中國已經開放對進出口經營權的控制,企業可以獲得進出口經營權而不必再通過外貿公司代理進出口。但是,進出口貿易本身的複雜性,較高的交易成本,仍然阻礙了中小企業、個人在國際市場上匹配要素的能力。但是,依託於網絡的信息流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實現更偏平的渠道與更低的交易成本。

全球化的要素配置過程中,不同國家的法律、企業的信用等信息的不對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阻礙因素,導致不少廠家望而卻步。internet深入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特性,可以更好的收集信用信息,促使信息更加對稱,從而解決中小企業與個人在全球化要素配置時的後顧之憂。

所以,在對外貿易中,以internet為核心的信息流,可以實現更扁平的渠道,更對稱的信息,更低的交易的成本,促進要素更流動,從而使得中國中小企業與個人可以進去全球市場,發揮比較優勢。

必須強調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人類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很多現象之下的信息,看不見的手,逐漸被看到,但是,這隻手只是可以被觀察到,對於人類現有的技術而言,它仍然是不可預測的。這並不意味著計算機統籌一切、決定一切的計算機社會主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