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晨读,进 吾往也

【晨读内容】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导读学者】

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

郭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

【晨读笔记】

崔圣:

【论语晨读】第866天

刘国庆:

谢谢各位师友耐心等待,[玫瑰][玫瑰]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是孔子强调行动的两个重要关键,“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是正确的开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是强调要得到最后的结果,而不能半途而废。对本章强调结果这一面,《论语集解》引包曰: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也。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对本章强调开始这一面,《论语集解》引马曰“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也。据其欲进而与之也。”不论是开始还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主体行动所带来的,因而,本章也可以认为是强调行动的主体性,强调行动的责任。朱熹《论语集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盖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疆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孔子教育学生,需要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分别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是在哪里。在和冉求讨论他的问题时,孔子注意到一个良好的开始的重要性: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画”就是画地为牢,即自己限制了自己。冉求认为是坚持不下去,而孔子却认为他是压根就没有开始。孔子认为“行必果”是最基础的道德,可以认为是“士”的最入门功夫。这可以见孔子和子贡讨论士的基本修养要求的时候: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在上一段中,“言必信,行必果”,是最初级的士应该做到的,也是对小人的要求。可见诚信和果行,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可以称为是社会公德。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强调行动就要有成果: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的学生们,也继承了孔子的“成果主义”精神: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妨碍成功的因素,有诸多因素。除了没有开始、没有坚持下去之外,还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焦躁心态,不脚踏实地: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外一种是被其他事项干扰,偏离了主要目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本章的一个未明确表达的点在于,孔子所说的“譬如为山”,“譬如平地”,都是比喻。那么比喻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比喻的是一般的行动,即人的所有有目的的行动,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态度、良好的开始、排除干扰,坚持直到成功,这是人类行动成功的四要素。但历史上对这一章的解释,却往往窄化:《论语集解》包曰:此劝人进于道德也。即认为本章仅仅适合于道德修养。朱熹《论语集注》说:“盖学者自疆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也是强调为学。强调“为学”、强调本章仅仅适用于“学者”,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窄化了儒学的教化范围,囿于学者的圈子而不能进入普通百姓“小人”,从而在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儒门只是士大夫阶层的学问而非全民信仰,全民信仰领域佛门香火远胜于儒门;第二是离开了大众谈“为学”、“为道”,儒门的学问囿于道德修养这方面,而没有成为全面的人生观。因而,儒学要成为全民信仰,必须把一般行动的目标扩展到道德修养以外。

在这方面,左传开始了一个意义极为深远的突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孔颖达解释的“立功”还是狭隘了一些。在我看来,凡是能够为他人带来生活改善的、能够持续的商品和服务,都应该是立功。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火车和铁路,爱迪生发明点灯,福特开始汽车的大规模生产,都是立功。张謇推动清末从帝制到宪政的和平转型,陈炯明坚持联省自治,坚持中国的联邦制路线,都属立德。这徳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是“创制垂法”,即建立先进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孔子、孟子、牛顿、爱因斯坦著书立说,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都属于立言。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三不朽”,自然每个人都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社会将异彩纷呈。

孔子本章思想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如何学习。这方面《荀子劝学》是其直接的发展。我们摘录一部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在《劝学》这篇名文中,荀子强调对“先王遗言”即人类文化积累的继承,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重要性,强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即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用心一也”即不受干扰的重要性,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但表达上却更为系统有力,可以算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

蔡世连:

刘君讲出新意,于自强不息精进不止外,发现个人主体性,个人选择之重要,行动要重视后果,后果主义。这也正见出孔老儒道之区别。

刘国庆:

主体性是朱熹讲的,我是拾人牙慧而已

袁梅:

@蔡世连 @刘国庆 义解为当行而行,当止而止,是否又会有另外一种解释? @刘国庆 我是指此则之义[偷笑]

或者“意”

刘国庆:

此则我理解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理解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理解为当止则止

@袁梅 谢谢袁梅老师的新意

袁梅:

@刘国庆 不是我的观点

刘国庆: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当止则止”啊

可以理解为不当止则不至。

袁梅:

@刘国庆 也很有道理,我支持这种。

刘国庆:

见其志不遂,则不与也的意思,就是没有达到目的(志)啊。

大戴礼劝学,是不是荀子学派的?

袁梅:

两种解释,两种去向。今天刘老师的新解没能打动和说服我。[偷笑]

張弛弘弢:

台灣曾仕強的一朋友(名字我忘了)專門研究“止學”,很有見地,講得也透徹,還有相關視頻,也可以搜索參考一下。

刘国庆:

@袁梅谢谢袁老师的评点[玫瑰][玫瑰][玫瑰]。看来我还得努力呢

张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夫子看着有恒远胜过已有的成就各位老师看这章结合来看是否恰当

刘国庆:

不过各有心得也很好啊。超市里有那么多货,不同的顾客取不同的商品呢

袁梅:

@刘国庆 可不敢说是评点,我想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您每日精思的最大尊重。[抱拳] @刘国庆 我这人过于直率[表情]

馬震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刘国庆:

非常喜欢认真的讨论,那样才有收获。

袁梅:@刘国庆 感谢,从各位老师那得到很多新启发。

刘国庆:

能和各位老师认真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本人三生有幸啊。

————

预习资料:

【論語譯註】

9.19子曰:“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譯文]孔子説:“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嬾得做下去,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還是要自己堅持呵!”[注釋]子曰……往也——這一章也可以這樣講解:“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應該]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應該]前進,我便前進。”依照前一講解,便是“爲仁由己”的意思;依照後一講解,便是“唯義與比”的意思。【讀音與詞義補充】簣,讀kuì,竹筐。

【論語集註】

簣,求位反。覆,芳服反。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彊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論語正義】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包曰:“簣,土籠也。此勸人進於道德。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馬曰:“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表情]正義曰:“爲山”,謂積土爲山也。“簣”,《漢書禮樂志》、《後漢班固傳注》、《達摩多羅撣經上注》引此文並作“匱”。《唐化度寺碑》“資覆匱以成山”,亦用此文,蓋叚借也。《荀子宥坐篇》:“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即此章異文。《孟子盡心篇》:“有爲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大戴禮勸學》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爲鏤。”二文並與此章義相發。[表情]注:“簣土”至“興也”。[表情]正義曰:鄭此注云:“簣,盛土器。”與包注夷備。《廣雅釋器》:“簣、篣、笯、簝、籝、篝、笭,籠也。”皆異名同物。顔師古《王莽傳》注:“匱,織竹爲器,所以盛土。”又《禮樂志注》:“織草爲器。”草疑竹之誤。“勸人進於道德”者,明人進行道德,當如爲山積土不已,其於成也。“見其志不遂故不與”者,明已設教,當觀其志能遂與否,若見志不遂,則其功終不能就。如斯之人,不能複與之也。《祀中庸》云:“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此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