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古迹」秦甘泉宫遗址

秦甘泉宫位于咸阳城西45公里处乾县注泔乡南孔头村。遗址东西横距250米,南北纵距400米,为秦代文化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宫兴废年代待考。出土文物有陶质筒形水管、90度拐弯管道、蛟龙绕玉璧空心砖、种类繁多的云纹瓦当、板筒瓦残片等。

史书记载甘泉宫在汉武帝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另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志)。宫的宏伟壮观由此可见了。

甘泉宫是富丽豪华宫殿群的总称,凉武帝村一带是甘泉宫的主体建筑所在,在此周围还有许多附属宫、观、台建筑,甘泉宫的规模仅次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甘泉宫在汉武帝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两千年前的古宫殿,沿至今天,在遗址上能见到的是零散的建筑台基和城墙残迹,见到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空心砖、子母砖、板瓦和筒瓦。石刻有汉代石熊、宋代题记石鼓。这些文物,是研究古宫殿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史书记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

《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因齐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宫遗址,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这些记述表明古代祭天神是传说黄帝,秦、汉帝王在甘泉宫的重要活动之一,非常隆重。

古代重视甘泉宫遗址,秦、汉两朝在此营建宫室,是因为甘泉一带在古代以地势险要闻名。范睢《战国策》中记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咸阳的前哨。秦始皇为了防御侮,在甘泉宫遗址筑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

甘泉宫遗址山高气爽,是避暑胜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宫,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有威慑匈奴的安边作用。 西汉时期,甘泉宫遗址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另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志)。《汉书·郊祀志》记载汉代皇帝到甘泉宫:“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宫。秦汉下降至唐,帝王们往返于甘泉宫遗址,是因为有许多重大朝政决策安排在这里进行,如朝见诸侯,宴飧外国使臣等,而防外侮,安边始终是重要活动内容。

汉宫流泉:汉宫即甘泉宫,位于县境注泔乡,距县城17公里,相传注泔西沟,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质纯良,水量充沛。饮之,神清志旺;洗之,肤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宫。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后每逢盛夏,又必来此避署,饮泉思政。秦朝以后,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猎,或沐浴,汉宫流泉,名盛一时。星移斗转,历史变迁,汉宫颓倾,甘泉涸竭,如今只剩瓦砾残。

另外,在乾南(乾县至礼泉县南坊镇)公路东侧,南孔头村南约600米处的路基断崖上,地表下40厘米处,叠压有砖瓦残片及兽骨等。陶质输水管道、空心砖、板瓦、筒瓦及各种瓦当散见于村民家庭。瓦当有素面半瓦当,回心云纹半瓦当,网心、麦芒心、叶心云纹瓦当。这些瓦当纹饰清晰,作工精细,是秦代建筑材料中的上乘之品;筒瓦分有唇和无唇两种,外施绳纹,内施布纹和绳纹,泥条宽3~4厘米,盘筑痕迹明显;板瓦外施绳纹内抹光;铺地砖长35厘米,宽29厘米,胎厚3厘米,表面抹光,但仍有竖绳纹隐隐可见;空心砖残长1.1米,宽39厘米,厚20厘米,两端均有直径11厘米的圆孔,砖正面线画“双龙绕玉璧”图案,侧面有线刻纹饰,但模糊不可辨;输水管道分直管和90度弯管两种,直管长58厘米,两种管道大、小头口径均为30厘米与24厘米,外饰绳纹,内有涡点纹。

明崇祯六年《乾州志》载:“注甘里有甘泉寺,相传即甘泉宫故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年(前238)……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据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考证,此地当即秦甘泉宫遗址。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州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