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老人背着孙子,带领全村几十名妇女画蜡脱贫致富


在城镇化和机械化的当下,很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失传,但在乌吉村一个名叫宰勇的苗寨,整个村子家家做蜡染,户户工刺绣。有位誉为蜡染妈妈的苗族妇女袁仁芝,她在自己走上富裕之路的同时带动了全村的苗族妇女走上依托蜡染奔小康的致富之路。图为袁仁芝背着孙子画蜡。


宰勇村由三个自然寨组成。地处偏僻的榕江西部,村落散居在高大雄奇的雷公山余脉的大山腰上,山高谷深,出门见山,干活爬山,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这里群众收入低微,生活贫困。
袁仁芝出生在这个偏远的苗寨,自幼受母亲的熏陶,在家里除了务农活外便是利用母亲从市场上购买的蜡刀在家织布上勾画图案和线条,在这一勾一画中她找到了这种乡土艺术给她带来的快乐,她用自己的巧手在布匹上勾画了自己结合传统图案创新的织锦,她精湛的技艺常被同龄的姐妹们夸赞。

成家后,袁仁芝做的蜡染和刺绣除了自家穿戴外,剩余的拿到市场去买,从八十年代最初的几元、十几元到后来的每场成交几百上千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市场上兜售自己蜡染布匹的袁仁芝,受到一个来自北京的游客的青睐,通过交谈她才知道,蜡染可以走向更广的市场。
袁仁芝大学毕业的儿子看到商机,在网上开店销售,但因为不懂经营,网店开得并不好,他转变思路开始到全国各地跑市场找销路。精美的图案,地道的价格,厚道的为人让袁仁芝姐妹们的蜡染畅销市场,终于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图为袁仁芝家的蜡染展示间,里面的每幅作品都是她用蜡刀一笔笔画出来的。
尝到甜头的袁仁芝,没有忘记同村的姐妹们,她将接到的订单分发给大家,现在全村约有几十名巧妇坐在家中专事蜡染制作,平均每人每天都有百元左右的收入,全村仅靠蜡染和刺绣每年收入就有上百万元。
袁仁芝的儿子和儿媳为了推广自家的蜡染,常年在县城和全国各地奔波,才几个月大的孙子就丢给了袁仁芝和老伴照顾,袁仁芝每天背着孙子画蜡染布,她说她们苗族妇女早就习惯背着孩子做事,虽然也会累,但也没办法,忍忍就习惯了。
袁仁芝的老伴也有其他事情在忙,但每次回到家都会帮忙带孙子,袁仁芝也稍微轻松了一点。图为袁仁芝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她获得的荣誉。
袁仁芝说她家的作坊在儿子的经营下,目前销售情况还不错,但儿子他们也很累,都忙得不着家,她也心疼小孙子见不到爸爸妈妈,但转念想想,他们累一点,全村上百个孩子就能天天见到妈妈,累点也值得了。不过因为蜡染市场竞争激烈,太多雷同产品,如今她家销路也开始不如往年,她儿子也在积极寻找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