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卓舞:舞动的传奇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已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

“卓”产生于游牧社会,早期除泛指拟兽舞、拟鸟舞之外,主要还指原始锅庄舞而言。它是一种氏族部落娱神的祭坛礼仪和与盟誓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相传,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就举行过隆重的赛马和“卓”等舞的表演。

“卓”的概念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据专家考证,它的早期形式与吐蕃时期的“盟誓”活动很有联系。盟誓的行文一般较长,不太注重文字修饰,不易歌唱,但能朗诵。在宣布誓言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往往辅以手舞足蹈之态,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以舞蹈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形式,便称为“卓”。这一论述也比较合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感发展层次。卓舞在早期文化活动中不断扩大转化,还发展为牧民歌舞和藏区各地各种鼓舞形式。然而在今天,卓舞的概念是泛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歌时少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穿插进行的表演形式。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部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甩袖的同时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转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子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的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同,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玉树卓舞从表演形态到动作的风格特点,无不体现了藏族佛教文化的特色,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记忆、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卓舞蕴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其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蕴含的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