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器怎麼鑑定?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人間尤物-琺琅彩瓷器”----美的盛宴

琺琅彩始於康熙,在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她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琺琅彩起源

琺琅彩的創燒,與康熙皇帝對畫琺琅的喜愛有密切關係。

康熙十九年,朝廷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琅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琅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

康熙皇帝對這種洋玩意兒也很感興趣,併力圖使中國的琺琅工匠掌握這門技術,於是廣州和北京內廷琺琅作的工匠分別在兩地試燒畫琺琅,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成功地燒製出了我國的金屬胎畫琺琅器。

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琅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琅燒製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郁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琅器。同時,造辦處琺琅作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琅,即今人所稱的"琺琅彩"。

琺琅彩特點

琺琅彩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底釉為純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黃,釉面光滑潔淨無疵。

琺琅彩色鮮豔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琺琅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

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琅彩外壁畫面大多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勾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花卉圖案,且有花無鳥。雍正時期的琺琅料有月白、白、黃、淺綠、亮青、藍、松綠、亮綠、黑等九種顏色。新增琺琅料有軟白色、香色、淡松黃色、藕荷色、淺綠色、醬色、深葡萄色、青銅色、松黃色等,共九樣。

琺琅彩的製作工藝十分嚴謹,只要有一點點的瑕疵,這件瓷器就會粉碎掉,不會讓它存於世,因此目前琺琅彩的瓷器存世量不多。

如何鑑別琺琅彩瓷器呢?

首先看瓷胎和造型,琺琅彩用的瓷胎都是素胎,瓷質細潤,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所燒器型多為碗、盤、杯、瓶、鼻菸壺之類的小件器物。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淨無疵。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

第二、看瓷器上的圖案,康熙琺琅彩“有花無鳥”,色底多用黃、綠、紅、蘭、紫和胭脂,圖案規矩;到了雍正時期,更多的採用了白地彩繪。紋飾則多是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配以詩詞,凸顯雅緻;乾隆時期,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琺琅彩瓷出現了西洋女人。

5月15日,中國嘉德2016春拍“明清瓷器·宮廷御玩”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共呈現98件明清御瓷,清雍正琺琅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以1200萬元起拍,最終以1950萬元落槌,成交價2242.5萬元。

琺琅彩瓷一直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更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其瓷質細潤、色澤鮮豔,與宋汝瓷、元青花並駕齊驅,被稱為“世界上最奢侈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