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子长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人文历史和特色特点。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的子长县,其个性更为鲜明。

一曰人文子长。据史料记载,子长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商末为翟地,春秋归白狄,秦设阳周县,北魏改城平县,宋设安定堡,元改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苏维埃政权诞生,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改为子长县,县城迁至瓦窑堡。历史悠久,地域独特,遗迹众多,传说久远。高柏山、重耳川最为著名。被誉为“第二个敦煌”的钟山石窟,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千余年凿建,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以来,子长崇德尚教、人才辈出,民间艺术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尤其以唢呐和道情最为出名。子长唢呐犹如子长人的个性,粗犷舒展、热情奔放。演奏曲调因场合环境而各不相同,或热烈喜庆,令人热血沸腾,或哀婉低沉,如泣如诉,是当地年节庆典、乡集庙会和红白喜事的必备文化餐点。

二曰红都子长。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同年底,在子长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完成了中国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1935年11月7日至1936年6月21日,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开国领袖曾在这里运筹帷幄。瓦窑堡革命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旧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对外开放,供游人瞻仰参观,接受红色教育。

三曰将军故里。自古子长出豪杰。近代以来,这里是压迫和反抗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革命火种最早燃烧的地区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过多次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子长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无数革命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谢子长、阎红彦、贺晋年等一大批将军,单中央授衔的将军就有10位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故里。“民族英雄”谢子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谢子长是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陕北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不幸的是,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因伤势恶化逝世,但未曾谋面的毛泽东先后三次为他题词,并亲笔题写碑文。几经修葺的子长陵,古朴典雅、宏伟壮观,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瞻仰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四曰能源子长。“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在陕北广为流传的民谣,阐释了瓦窑堡以煤炭而闻名,煤炭既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地民众不可或缺的取暖、做饭燃料。子长盛产煤炭,且煤质优良,炭质轻色黑,灵验好烧,被称为“天然化工精煤”。上世纪七十年代,延长油矿在子长勘探试采石油,发展到鼎盛时期,子长区域有三个采油厂,年最高产量突破百万吨,成为当地又一重要支柱产业。石油和煤炭两大能源产业,支撑起子长经济的大半江山,为老区脱贫致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五曰美食子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子长土地贫瘠,但适宜播种荞麦、土豆、糜谷等粗杂粮。祖祖辈辈,子长人练就和传承了“粗粮细作”“杂粮巧作”的好手艺。子长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荤素相宜、清淡养生且经济实惠。传统子长小吃有煎饼、凉粉、灌肠、碗砣、油糕、黄米馍馍、洋芋擦擦等上百种。其中煎饼和凉粉堪称一绝。子长煎饼,用陕北出产的荞麦面糊摊成,饼薄如纸,银白透亮;卷入豆腐干、热豆腐、猪头肉等佐料;食用时,根据各自喜好,配以香醋、蒜汤、辣油或凉汤等;醇香扑鼻,酸辣开胃,久食不厌,素有“不吃煎饼不算到过子长”的说法。子长凉粉以绿豆凉粉最受人青睐。绿豆凉粉采用优质绿豆,通过多道程序精制而成,成品凉粉灿如美玉、细如脂,看似柔嫩,实则筋韧。食用时切成条、块、丝拌以酸辣佐料。夏天食用,清凉消暑;三九天吃凉粉,预防伤风感冒。而今,子长小吃跻身“舌尖上的中国”,走出小县,走向全国,是宴请贵宾的美味,是馈赠亲朋佳品。

六曰个性子长。特殊的地域,苦焦的生活,塑造了子长人勤劳勇敢、仗义执言、刚烈坚毅的鲜明个性。与子长人相识相遇,从言谈举止中,从行为神态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骨子里的一股不服输的刚毅。同子长人共事打交,只要言语相投,干脆利索,怎么都行;如若话不投机,行也不行。前些年,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子长人的段子,虽说是茶余饭后的笑谈,但段子的贬义中暗含着褒奖,诙谐中透露着机敏,从某些角度总结和阐释了子长人的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