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不可居无竹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竹,

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绘画的对象,

清风中摇曳的劲竹,

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

独竹水能折,竹林风也脆。

很少能见到竹子单独一根成才,

基本都是成群成林,

却间隔得刚刚好。

远一点,不能互相支撑;

近一点,又会夺了养分。

让人不得不赞叹

自然的伟大和竹的高尚。

当初被迫三次搬家的刘禹锡

寻得一处空地,

建了一间陋室,

过着谈笑有鸿儒的日子,

周围也是摇曳的竹林。

或许就是因为相像,

才这么惺惺相惜。

他在《庭竹》里写道: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得空之时,

三两好友来赏一路竹林,

你便携一壶佳酿欣然而来。

你请我去看一世长安,

我便带一缕清风乘兴而至。

繁忙之间,我不扰,你不问。

我知你自在那方,

你晓我不会离开。

君子与君子,

正若竹与竹,

相互扶持,却从不互扰。

君子便是谦谦。

即使下一秒刀剑相向,

也会先抱拳拱手说句请;

纵然上一秒言辞激烈,

结束了也要道一句承让。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

那么多武林高手,

都喜欢把竹林作为决战之地。

苏轼更是把君子与竹的

相互关系推到了极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道尽了多少人的内心。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窗外那侧,

望无边竹林,

风缓缓摇过叶,

云淡风轻阐述着虚怀若谷。

在古人生活中有很多运用。

早在殷商时代,

竹就因其实用性的特点,

被人们运用为“文房三宝”,

哪三宝?

竹简、毛笔和造纸。

竹简

人们的书写需求,

首先以竹简的形式被人们使用。

即把字写在竹片上,

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

就成了“书”。

汉字“册”也由此而来。

竹简为我们保存了

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

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

竹笔

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

甲骨、玉片和陶器上

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到了公元九世纪,

人们把竹子熬成水,捣成浆,

再晒干后,

可以做成人们称为“纸”的东西。

在农业上,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竹子质坚,

中空的特点,

发明了“筒车”和“高转筒车”。

提水灌溉农田,

大大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

农具 高转筒车

而在武器发展史上,

竹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原始的竹弓射箭

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

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

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竹制武器

至此,

竹子已经渗透进了

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满足。

当竹子遇上文人。

苏轼与好友文同都爱咏竹、画竹,

并有墨宝流传至今。

文同 《墨竹图》局部

苏轼《潇湘竹石图》

到了明清时期,

竹子与“梅兰菊”

组成一个名为“花中四君子”的组合。

若要表达高风亮节,

人文墨客笔下必有竹影。

郑板桥《竹石图》

人说,

竹之十德,

囊括了自然的包容;

君子九思,

蕴含了中国的大道。

君以九思对照十德,

便可读懂整个人生。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观观雅集

雅物 | 美文 | 生活 | 品味

東方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