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莫讓「謝師」「升學」好事變壞事

隨著高考招生工作的開展,不少畢業生已經陸續收到了心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不少家長也希望通過辦“謝師宴”“升學宴”等方式向老師表達感謝,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共同慶祝。但是操辦“謝師宴”“升學宴”,家長和老師都莫觸碰“紅線”,別讓好事變壞事。

《禮記·學而》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所倡導的正是一種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尊師重道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孩子升學,取得進步,家長都會通過一些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謝,不論形式,只重情誼。然而,這些年,一些“謝師宴”“升學宴”卻過了頭,變了味兒,重形式、講排場。

當謝師宴重點不在於感謝老師而在於和老師搞好關係,希望多多關照自己的孩子時,謝師宴已經演變為一場讓當事雙方都感到疲憊的遊戲,那為何這樣的謝師宴仍屢禁不止?一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人情、面子讓老師“盛情難卻”;二是一些老師有意為之的“暗示”讓家長進退兩難;三是規定不明確,監督不到位讓舉辦變味兒的謝師宴人有機可乘。

因此,針對變了味 “謝師宴”、 “升學宴”,一是領導幹部、老師要以身作則不舉辦、不參加變味兒的謝師宴;二是應該細化措施,落實責任,加大監督查辦的效果和力度;三是家長正視感謝方式,不要將師生情蒙上上物質化和庸俗化的陰影,與其酒桌推杯換盞,不如平時家長、學生尊敬、關心、體諒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畢業後常看看老師這更是對老師的感謝,工作的支持。

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意。感謝老師必須值得提倡,學生對老師的敬意更是崇高的、純潔的, 然而一時熱鬧的謝師宴,不如“細水長流”的多探望恩師,常回去看看,而最好的感謝是繼續發奮學習,成人,成才。感謝恩師要走清新風,用自己的成長與成才感謝恩師,莫讓謝師宴違背感恩初衷。(苑玲玉)

來源丨時評界

製作團隊

編審丨宋鵬飛、周宏彩

校對丨張瑞晨、馬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