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日报:杨良杰的“心”服务

●1994年,运城果业迅猛发展,为更好地指导果农管理果树,当时的运城行署创办了《果农报》。刚踏出校门、主修美术摄影的杨良杰成为《果农报》招聘的第一名记者。

●《果农报》的记者写好稿子就是在为果农服务,只有自己学精学透了,把专家讲的内容写成果农一看就懂的文章在报纸上登出来,才能宣传好,为果农服务。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里,杨良杰都在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手中的笔向果农宣传最先进的果园管理技术。

●2004年年底,杨良杰辞职回到家乡,筹建了中农乐果业新技术研究所,取名“中农乐”,就是要让中国的果农都高兴快乐。他带着在北京拍的大量图片和满脑子的先进技术,再利用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开始走村上地讲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科技管理模式。

●2015年,杨良杰和电信合作开发了“千乡万村”APP,意即要在北方一千个乡镇、一万个村进行技术传递实验。2016年4月“千乡万村”APP的上线,标志着国内首家果业综合服务平台问世。

24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杨良杰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从事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和果农打交道。更不会想到,这份工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为果农服务。

在踏足果业的24年里,杨良杰从一名在责任心驱使下,被动学习果业技术的报社小记者,慢慢成长为把为果农服务当成事业来经营的董事长。他的真诚服务、特色服务,赢得了全国范围内众果农的高度认可和忠心追随。

为什么要为果农服务?他是如何为果农服务的?他的服务秘诀是什么?日前,记者采访了山西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董事长杨良杰,倾听他多年来服务果农总结出的经验。

以纸为媒 用笔服务

1994年,运城果业迅猛发展,为更好地指导果农管理果树,当时的运城行署创办了《果农报》。刚踏出校门、主修美术摄影的杨良杰成为《果农报》招聘的第一名记者。因为他会画画,很快就被报社总编安排到最难的果业技术版,负责采稿、画版。

“那会我对果树一点都不了解,到了《果农报》后才开始学习。”杨良杰说,为了把工作做好,他经常跟果业的专家、农校的专家联系。专家去哪讲课,他就跟到哪去听、去学习。

这一跟,让他发现了果树管理技术的魅力。

当时去听的第一场课就给杨良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盐湖区金井乡,薛基忠老师讲课。室内坐满了人,室外也都是听课的果农。薛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果农听得也很认真。”

跟的时间长了,杨良杰发现,果农对果树管理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果树管理技术对果农的帮助也很大,但果农的学习方法不对。“讲课时,明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却没人记笔记。而且,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果农,同样的讲课人,所讲内容却一直是重复的”。

什么原因?与专家交流后,杨良杰得出了答案:这是缘于一部分果农根深蒂固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果农只求稳,不求发展。这让杨良杰感觉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较于果农的求稳求平,更让杨良杰不解的是,一些讲技术的人同样是固步自封。

杨良杰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8年,中日果业擂台赛在临猗北景举行,中日两国的果业专家汇聚一堂。听着日本专家教授的先进的果园管理技术,台下的果农只当看稀奇,甚至国内一些专家从心底里也不认可,对日本专家讲的内容并不理解,甚至对对方留下来的资料,他们都以不适合当地果业发展为由不肯接受。

不久,薛基忠老师到日本考察参观果树管理情况,看到满枝头红彤彤的红富士,他十分震惊,就悄悄把一个红富士苹果带回了国。回来后,他四处给果农讲课:“你们见过真正的红富士吗?”然后把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红富士拿出来让大家看。他到处讲课,当初带回来的那个苹果一部分已经腐烂了,他用手捂着仍在讲。

看到老一辈果业人推广新技术的执着,杨良杰深受感动。

“果业专家为果农讲课是服务,《果农报》的记者写好稿子也是为果农服务,只有我学精学透了,把专家讲的内容写成果农一看就懂的文章在报纸上登出来,做好宣传,才能为果农服务好。”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里,杨良杰都在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手中的笔向果农宣传最先进的果园管理技术。

2002年11月,《果农报》更名为《瓜果蔬菜报》迁至北京。杨良杰作为唯一的技术专家,跟随去了北京办报。

在北京工作了近3年,杨良杰收获颇多,他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大学听课。

也正是在北京的工作经历,让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红富士管理技术,发现了制约家乡苹果发展的短板。

建在昌平的中日友好果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那里的果树都是矮化的果树,只有3个主枝,光照好,果实红。家乡虽是乔化的果树,但引进了新的栽培模式——密植栽培。虽然结果早,但容易密闭,阳光照不进来,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但令杨良杰心痛的是,一些专家仍有抵触情绪不肯接受。

手把手教 地头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良杰在稷山县太阳乡西里村指导桃农进行夏季桃园管理 梅 婕 摄

如果说在《果农报》工作的10年是杨良杰为果农服务打基础的10年,那么在2004年—2014年的10年,便是他在创业中升华服务的10年。

2004年年底,不再满足于纸上谈兵的杨良杰辞职回到了家乡,筹建了中农乐果业新技术研究所,取名“中农乐”,就是要让中国的果农都高兴快乐。

带着在北京拍的大量图片和满脑子的先进技术,再利用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杨良杰开始走村上地讲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科技管理模式。

“首先要改变观念抓质量,观念一变,黄金万贯。其次要确定目标,有了目标,才会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注重学习。最后要说干就干,不要一讲就激动,一看就感动,回到家却不动……”杨良杰讲一个村,轰动一个村,大家从没见过那么红的苹果,领导们也赞不绝口:“在农村从来没听过这么高水平的讲座。”

讲得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变,要改变果农传统的经营模式,用新技术经营果园。但改变的第一步——间伐,改造树型,在一开始就寸步难行。

服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接受。面对果农的不接受、不理解,杨良杰想出了“10棵树试验法”。

“权当这10棵树是杨良杰的。如果这些树按照杨良杰说的方法来管理,产量没有提高,你见了杨良杰就踢他,骂他。”虽是一句玩笑话,但足见杨良杰希望帮助果农改变的真诚。

意料之中,这个方法很管用。第二年,参与试验的果树,不但苹果产量没有减,而且商品率提高了。第三年第四年,当其他果树遭遇小年产量下降时,10棵树仍保持着较高的产量和商品率。

看到改造效果这么明显,一些示范园园主主动请缨,要成为中农乐的忠实干将,宣传新技术。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服务更多的果农,杨良杰在每个村确定了一名负责人,每个乡确定一名站长,为果农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组建技术服务队,成立中农乐果业协会,让农民抱团探索,共同改变、受益。

人叫人干人不干,榜样带动千千万。慢慢地,中农乐果业协会的会员越来越多,遍布黄河金三角一带的1500多个村,会员达15万户。

为有效便捷地服务果农,杨良杰又发挥老本行作用,办起了社员会刊,利用报纸派活。

“《果农报》曾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表扬,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果农报》在技术指导方面没有系统性。会刊就不一样了,都是内行在办,结合实地指导,10天一期,每期都会指导果农该做什么,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非常系统。”杨良杰说。

罗建设原是临猗北景一个卖豆腐的个体户,第一次听杨良杰讲课时,就深受触动。看到管理果园能带来这么大效益,他毅然转行。

承包果园后,罗建设订阅会刊、发展会员,邀请杨良杰去地头讲课、间伐,因工作突出,最后成为中农乐北景乡工作站站长。他不但自己依靠果园致富,还带动了一大批果农奔上了小康。

2014年,中农乐10周年庆典时,跟罗建设一样受到表彰的工作站站长达800人,奖品摆满活动现场,曾轰动一时。

互联网+ 创新服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杨良杰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服务永远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给果农讲技术,有可能是很简单的一项措施,却要描写半天,即便这样,农民还不一定能懂。要是能把每项技术都做成视频,一看就懂,多直观呀。2014年,杨良杰做了一段15分钟的视频《开春清园三步曲》,希望能跟电视台合作,但在电视上播出每期要收费,杨良杰只得另辟蹊径。

2014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杨良杰萌生出利用网络传递技术的想法。他前往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拜老师、访工程师,向技术总监请教,但大家给的建议都是在网上开一个商城,方便快捷,操作性又强。

在网上开商城,远远满足不了杨良杰“要跟果农交流,传递技术”的需求,他需要建一个网络平台。

面对老师们“阿里巴巴、搜狐那才叫平台,你知道建一个平台要多少钱吗?投资几亿元你都建不起来”的质疑,杨良杰不为所动:“我要爬山,人家有钱花几百元坐揽车就上去了,咱没有钱怎么办,咱坐不起揽车,可以凌晨两点就起来爬呀,总能同时到达山顶吧。”

2015年,杨良杰和电信合作开发了“千乡万村”APP,意即要在北方一千个乡镇、一万个村进行技术传递实验。2016年4月“千乡万村”APP的上线,标志着国内首家果业综合服务平台问世。

果农免费下载“千乡万村”APP,就能获得个性化服务。在这个平台上,果农不但可以了解全球果业动向和最新技术动态,还可以免费学习各类果树管理技术,可以与各类水果示范园园主交流对话,还可以面对面向果业大咖讨教取经,可以自助查询果业生产中的各类实际问题,还可以轻松请到线下技术人员进园指导……果农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学到技术。

一系列的服务举措,使得中农乐的线上会员达18万名之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良杰发现中农乐和会员之间的连接不像以前那样紧密了,为啥?

经过仔细分析,杨良杰找到了果农的痛点。

“过去果农缺技术,盼服务,现在不但缺技术和服务,还愁销路。”所以,中农乐很快成立了果品公司,去作调查研究,发现市场也有痛点。“市场越来越注重品质,还需要标准化的果品和稳定的货源,却得不到保证。”

帮果农销售水果,帮客商联系优质果,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对一结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有希望,一定是走标准化、集约化道路。”杨良杰敏锐地意识到,集约化、标准化,是将来果业发展的方向。

2017年,中农乐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做桃联盟实验。实验组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选品种,找试验田,将30亩—50亩桃园作为一个单元,根据各个品种的成熟期早晚来规划品种分布,再制定统一的标准来管理。

管理过程就要上传数据,做到监控每一个程序。“一棵桃树开花了,就能知道它什么时候成熟。这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向。”杨良杰在运城实现了安全溯源到户。

以标准化管理来保证生产出优质果品,用客商订单倒逼客户精细化管理。通过联盟,形成大的团体。杨良杰欣喜地说:“已经找对路子了。”

而联盟也已经从单纯的果农之间的联盟,发展到广义上的联盟,中农乐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果商,甚至包括快递公司、果库、农机具供应公司、纸箱厂都结成了联盟,带动了水果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农业部称之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农乐模式”。

联盟的商品率很高,保护了桃农,也满足了客商对稳定价格和果品品质的要求。“联盟的意义太重要了。目前只能从某一个品种作联盟示范,今后尽量来统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不同的水果品种中,探索联盟模式。”杨良杰说。

目前,中农乐已在灵宝、洛川成立分公司,在甘肃、宁夏建立工作站,四川、新疆分公司也正在筹建中。截至今年6月底,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旗下已拥有了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果品贸易公司、乡村物流公司、生态农业公司,以及分布在盐湖区、永济、平陆、闻喜、稷山、河南灵宝、陕西洛川的大型苹果、核桃、冬枣、桃树等各类果品现代化示范基地6800余亩。

在服务果农的过程中,杨良杰也在收获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山西省扶贫攻坚奉献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孜孜不倦作贡献的最好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