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袁大头版别研究

甘肃大头,顾名思义,出自民国时期的甘肃造币厂,虽然甘肃大头含银量略低,但以其制作精美、特征明显、版式众多、发行量少等优点,一直深受广大银元爱好者的追捧,价格也比中央版的高。

其实甘肃币要分版别的话应该有以下几种:

(1)加字版:这大家都请楚面上有甘肃二字而且有暗记,人像下边有长城暗齿、背面壹字横有剪刀口另外壹字中上边口小而且偏、圆字口与贝之间有一圆点、字体嘉禾比较粗。

(2)去字版:顾名意义是人像无字、其它与有字版一样。

(3)曲民版:从民字曲笔大小应分三种大曲版、中曲版、小曲版

(4)长缨版:在背右下方漂带长,由于模具问题出现粗细不一样,故而分粗、细长缨版

(5)大、小嘉禾版:嘉禾大小粗细不一样特别是嘉禾枝尾处大小不一样

(6) 粗字与细字版:币上的字体粗细不一样。

(7)落叶版:又叫折芒版在背面右侧4点处有一小落叶

(8)长内齿版、短内齿版、内小齿带珠版。

(9)橄榄边齿版、细边齿版、直宽齿版。

(10)甘肃大开口贝

(11)异年版。有甘肃大头浅点年 、年无点、年小点、年长点、年横带点、年浅点、年横上跷、等(以年字浅打具多)

(12)异中版。断笔中版,(分上左、上右、下左、下右)

(13)异华版。圆点华版、断笔华版(分上左横、上右横、下左横、下右横)

(14)异国版。国无点、国少横

其他的一些版式。背下一珠、上三眼皮下二眼皮、甘肃大扣版、闭口贝、开芒版、六枝版 这些严格说都应不算版别有些属复打造成如 上三眼皮下二眼、开芒版、六枝版。还有些属模具坏造成如断笔缺笔等。

一、甘肃加字:

提到甘肃加字,可以说是大头当中的名誉品了,是个地道的贵族,发行量不足3万,存世的也相当稀少了,这个品种假货泛滥,但是按照以下几点辨别要素,基本可以判断真伪,甘肃加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袁像两侧铸有甘肃二字,“中华”和“肃”字左半部多弱打,据说是当时的模具原因造成的。

2、“壹”字起笔和“豆”字的起笔分岔,形成剪刀口,“圆”字内有一个圆点暗记!

3、袁像胸襟前有长城暗记,背面嘉禾多复打!

4、边齿是由夹丝齿(直齿中间夹细齿,夹丝齿是本人起的名字,其他人不一定赞同)和橄榄齿组成,缺一不可!

二、去字版

去字版(也叫加盖背)顾名思义就是甘肃加字到普通甘肃版之间的过度版本,保留了一些甘肃加字的特征。壹字第一笔和豆字第一笔分叉,也叫剪刀口,圆字内有一圆点,壹圆两字笔画较粗,圆字复打,形成复影圆,嘉禾比一般的粗大些,而且多复打。

上一枚甘肃去字版。此枚币特点是币背面暗记相当明显。(壹字横启笔剪刀口及嘉禾左侧头处剪刀口、圆字口与贝之间有一圆点)

三、曲笔民

曲笔民:甘肃名誉品,也是玩银元的朋友非常喜欢的一个品种,但是他的数量要比长缨、落叶和去字要多,曲笔民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这里不谈那么细致,只谈谈大曲笔民和小曲笔民!大曲笔民就是民字的曲笔要明显一些,相反小曲笔民民字的曲笔很不明显,二者共有的特征是长内齿,“中华民国三年”六个字也和正常的甘肃版不一样!看图就一目了然了!

断大曲民(眼下点应该是暗记)

细字大曲民

中曲笔民

小曲笔民

断字曲民

四、长缨版

嘉禾面五点处,有两粒嘉禾用一根绳子相连,根据绳子的粗细可分为粗缨版和细缨版,壹字下有一个圆点(但是最近发现一枚壹下带点的配的是普通背,后面有图)长缨版最近关注的人很多,不过相对于比长缨版多的曲笔民,还是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五、大嘉禾版

小嘉禾版

六、甘肃粗字版

中华民国三年六个字,笔画偏粗!

细字版,币面字体比较纤细

七、落叶版

八、长内齿版、短内齿版、内小齿带珠版

九、橄榄齿甘肃大头

橄榄齿的不多见到。

橄榄边齿版、细边齿版、粗边齿版

十、甘肃大开口贝

贝字的开口比一般的大些

十一、甘肃大头浅点年

年字的点很浅

年无点、年小点、年长点、年横带点、年浅点、年横上跷、等(以年字浅打具多)

十二、断笔中版,(分上左、上右、下左、下右)

断笔歪头中(此枚断笔中很特别一竖中间断笔向一旁歪斜少见)

十三、缺笔华应是一个版别请看图例

断笔华版(分上左横、上右横、下左横、下右横)、等(各种华十几种、下边接着上图)

十四、国无点、国少笔划、横

背下一珠版

上三眼皮下二眼皮版

甘肃大扣版

上一枚异笔华、缺口中、边齿为橄榄边齿版的甘肃币

上一枚正左侧小齿珠圈版甘肃大头,华字复打异笔。

极美甘肃大头【细长缨、上三眼皮、下双眼影、双胡须、双肩章】。很有特点

甘肃造币厂建立于1928年刘郁芬主甘时期,停办于1935年朱绍良任甘肃主席时期。厂址设在旧举院(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潜园”,占地约八九亩。刘郁芬建立造币厂的原因,一则因国民军入甘驱逐孔繁锦后,掳有孔繁锦造币机器;二则1928年马廷骧、马廷贤所藏白银,于诃湟事变后为国民军所得,刘遂设厂造币,以济军用。 内部组织与人事更迭 甘肃造币厂成立时设监督、会办、厂长各一人,下分总务、会计、工务三科及稽查室,监督综理全厂事务,为该厂之最高负责人,以会办副之,厂长不过主管工务而已。 在国民军时期(1926年至1930年),首任监督为郭立志(河北人,原任烟亩罚款处处长),继者为田镇南、王祯、郑道儒。 西北军东开,八委员执政时期,监督为邓隆,后为杨思。孙蔚如入甘后,派他的亲信邢必强为监督,朱绍良主甘时由绥靖公署总参议张春浦任监督。会办一职自首任监督以后就取消了。厂长一职,在郭立志任监督任内,由甘肃机器局局长李献农兼任,李后由总务科长萧汉升任。萧后由工务科长罗文源升任。

材料来源及生产情况 造币厂铸造银元的白银,主要靠1928年河州镇守使赵席聘挖掘出马廷骧、马廷贤窖藏的白银约二百多万两。记得当从临夏往兰州运白银时,用90匹骡子日夜不停地驮了几个月,因为银子太多,过秤来不及,后来改用斗量。除此以外,还委托各钱庄代收。有一个当稽查的山西人孙高升,因为和库藏股的负责人关系好,曾于离职后自己开设钱庄、金店。 甘肃造币厂所铸的银元,并没有标明系甘肃制造,而是冒用其他的牌子,企图鱼目混珠。铸得最多的是“老人头”银元,即所谓民国三年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此外,还铸了一部分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老人头银元不但在甘肃省内流通,而且流通于省外。有孙中山像的银元,在国民军东下时带走了,没有在甘肃省内流通。邓隆任监督时期,曾在“老人头”银元上加印“甘肃”二字,但为数不多,约数万元。此外,还铸造过半元银元,上有溥仪头像,流通于藏区,标为“藏元”。所有这些冒牌的银元所用印花钢模,都是技术工人陈发坤所刻制。陈刻钢模的技术很高明,因之所生产的冒牌银元与原制完全一样,同样在市面甚至省外流通。

在北洋政府时期,财政部规定的银元含纯银率为88.8%。甘肃造币厂初开办时,规定含纯银率为82.5%,已经不符合规定了。但是即在郭立志任内,虽然所铸银元含银成色较高,也没有达到82.5%的规定。只在杨慕时当财政厅长兼造币厂会办时期,由于刘郁芬对造币十分重视,规定每出一批银元,必先由杨募时携带样品,送刘过目,这时成色达到了82%,算是最高了。到田镇南任内生产的银元,比例已经降为70%。到了邓隆任内,比例更为下降,有一次经青海马麟介绍给藏区所铸的半元银元,含银量竟降至50%,以致露出铜色,没法烘洗。 甘肃造币厂每日生产银元的数量,各个时期不同。在郭立志任内,因为有从河州(临夏)运来的白银,原料充足,最高时每日产量达六七万元。最低时每日产量三四万元。以后原料用完,产量大减,多时停工。 造币厂后期,因为生产银元有限,并且按照设备要求,必须有足够铸三四千元的白银,才能开工,因而在张春圃任监督时期,就在举院北城根设了一个肥皂厂,聘甘肃建设厅技士梁勉担任技士,生产肥皂,未几停工。嗣又在厂内机房,将小马达安装起来,准备改设面粉房,亦以产量不高而罢。

造币厂自生产银币以来,在第一、二任监督交代后,都有库存,一直到田镇南交代时,库存还有100万银元,作为富陇银行基金。但随即为孙连仲带走,充作国民军军饷,只给造币厂留下100万元富陇银行钞票,从此造币厂就空虚了。 造币厂于1935年停工,我就离开了。1948年郭寄峤任甘肃主席时,又利用原来设备,重新开工铸造了一些银币,因不知其详,就不谈了。 甘肃造币厂的职工生活 造币厂职工最多时达二百八九十人至三百八九十人;技术工人最多时达四五十人。其中最多的是学徒,约占全体职工人数的80%。以工资来说,职员薪金最多者60余元,最低者十五六元,领工40元至80元,工匠16元至28元,学徒6元至10元。卫兵10余人,工资每人每月8元至16元。 职工规定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但经常加班加点,厂门上挂着工人的名牌,两面均写着工人的姓名,一面白色,一面红色。如工人旷工、病事假,就挂红的一面;上工挂白的一面。旷工者扣本日的工资。学徒旷工或迟到者,并要受领工的打骂。

造币厂有侮辱工人人格的搜身制度。凡在操作时间内,如工人、学徒临时出去,必须由稽查会同领工搜身检查。放工出门时,则由岗警搜身检查。职员,领工则不在此内。记得曾有一个天水籍马姓学徒,因被搜出带有银锭一小块,由厂方召集工人在院内开会,当众由卫兵用棍子毒打之后,并被开除。 工人天天和机器接触,稍一不慎,就会发生事故。有一次一个学徒给机器加油,指头被车床压断,其他类似的工伤屡见不鲜,厂方并不负责,一概由工人们自己出钱医治。厂方不给学徒传授技术,学徒只做些粗笨工作,许多学徒在工厂停工以后,由于没有学到一点技术,生活出路十分困难。 造币厂有分红制度,在每半年结账时,将所赚红利留80%作基金,提出20%由全体工作人员分红。这个20%,又分为三成,督监一人得一成,全体职员得一成,全体工人得一成(包括学徒)。分配的原则是,将全体职员或工人的半年工资加起来,以其总数除应分的红利总数,得出每工资一元分红利若干,然后即按工资多少,得出应付红利多少。因此,工资高的分得多,工资少的分得少。这样分得的钱,也很为可观,我当时的工资只有二十元,但头一二年生产量很高时,每半年可以分得一百六七十元,工资高的所得当然更多了。这还只是明分。至于高级职员和担任材料、金库、会计、煤炭等方面工作的人员以及和总务工作有关系的人,还有进行暗分的。这种暗分的数字,就更不得而知了。

此外,如修理股长每年利用职权制造大批烟筒火炉,木样股长利用职权制造行军床、桌凳自用和送人等,就只能算为司空见惯的小事了。造币厂的历任督监,无不发了大财,其中,赚钱最多的是张春圃、邓隆、邢必强等人。张春圃交卸后回家乡享福去了,但到抗日战争后,却又回到兰州,精神有些失常的样子。后来才知是他在北京时,宋哲元将他在甘肃造币厂所赚得的十几万银币“借去”作了军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