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在介紹今天的片子前,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有多久沒認真看完一本書了?

一週?一個月?還是一年?

當碎片化閱讀逐漸取代傳統閱讀,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

有一群愛書之人,卻在逆流而行——

書迷

這是來自央視的一套紀錄片。

它於今年的「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在電視臺開播,可惜收視寥寥。

豆瓣上,看過的人也僅有幾百人。

但,這絕對是一部不該被埋沒的良心記錄片。

《書迷》一共4集,分別從做書、開書店、淘書、販書四個角度,講述了愛書之人與書籍的淵源和羈絆。

首先,講的是「一本書的誕生」。

大家都看過書,但是瞭解書籍的製作和裝幀設計的人卻不多。

在中國,有一位相當有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

朱贏椿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國畫系,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

但是在陰差陽錯之下,他卻成為了一名書籍設計師和美編。

十餘年間,經由他設計的書多次被評為

「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

關於朱贏椿的個人審美,從他的工作室就可見一斑。

在南師大的隨園校區,他將一處廢棄的印刷廠房改造成了“隨園書坊”。

大樹、綠植、老房、小貓……

朱贏椿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了一部部書籍的設計製作。

朱贏椿設計的書籍,都特別有設計感和質感。

比如《蟲子旁》,記錄的是他在書坊院子裡觀察到的各種昆蟲。

手稿+照片+文字的形式,頗具自然古樸之感,又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而另一本書《不裁》,運用了獨特的裝幀設計。

首先是在書的扉頁,藏了一把用紙做的刀。

在書的中間,每兩頁是連在一起的。

讀者在看書的時候,需要看一頁裁一頁,極大地加強了讀者與作者的互動。

如此大膽而有趣的設計,使得此書擊敗了545名對手,最終在德國舉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中脫穎而出。

說起來,在朱贏椿設計的所有書裡面,有一本叫《平如美棠》的線裝書尤其值得一提。

「平如」是一名年逾九旬的老人的名字,「美棠」是他妻子的名字。

在老伴過世後,平如老爺子用手繪的方式,記錄下了和妻子相識、相知、相愛的點點滴滴。

老人雖然沒有學過畫畫,但是每一筆都飽含深情。

朱贏椿在設計這本書的裝幀時,也充分保留了這種自然真誠的情感——

大紅色的封面,象徵兩人感情的濃烈。

而金色的海棠,則表現了一種矢志不渝的堅貞。

再加上老人親手寫的字體,可以說在內容與形式上實現了完美結合。

這本皮相和肉骨相得益彰的作品,出版後取得了極好的成績。

不僅銷量超過20萬冊,還被譯成英文、法文等語言遠銷海外。

一本書的誕生,要經歷作者、編輯、設計者等多人的努力,可以說是非常不易。

同樣,想要把一本做好的書賣出去,也不容易。

尤其是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願意去書店買書的人也原來越少了。

如何把書店做出特色,成了一大難題。

在昆明,有一家特立獨行的小書店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馬力是這家麥田書店的老闆,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

首先,書店運營的時間就非常任性——一年四季,書店都是12點才開門。

另外,書店的空間也非常小,只有17平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店裡擺放的每一本書都是由馬力精心挑選出來的。

馬力在挑選書時,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

因此,每當有客人光顧時,他都會和客人攀談介紹。

每逢書店週年慶的時候,他還會自己做一些小禮物作為贈品。

一來二往,大多數顧客都在私下成了他的朋友,書店的生意也自然有了保障。

買一本書的過程,就像去了解一個新朋友。

馬力的身份,就是作為中間人,將這兩個未來的「朋友」聯繫起來。

相較於馬力這家以「小」出名的書店,錢小華的先鋒書店可以說是非常「大」了。

有多大?一張圖告訴你——

是不是覺得書店的格局似曾相識?

沒錯,這是一家由地下停車場改造成的書店,佔地4000平。

這家書店曾被英國廣播公司評選為“全球十佳最美書店”

不僅如此,他還成為了南京的文化地標,以及無數文藝青年們最愛的去處。

從名字就可以聽出來,錢小華的經營理念就在於「先鋒」二字。

除了這家由停車場改造成的書店,他還嘗試過在鄉村開書店

一開始,這種想法遭受了很多質疑。

畢竟,鄉村本來就人少,並且購買力也遠不如城市。

錢小華偏偏不信邪,在安徽黟縣開辦了碧山書局。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和一排排的書架意外地合拍。

當地的村民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經常在茶餘飯後來這裡看書,十分熱鬧。

一開始,碧山書局的存在宛如一座公益圖書館,只能給當地村民提供便利,幾乎沒有盈利的空間。

突然有一天,有人把書局的照片發在網上。

一瞬間,這個建在鄉村裡的書店火了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不僅賣的書越來越多,還潛移默化地推動了當地的旅遊事業。

有人在想法設法地賣書,也有人在想方設法地買書。

不過,他們想買的卻不是一般的書,而是具有收藏價值或特殊意義的舊書。

這樣的人又被叫做「淘書人」。

天津的徐鳳文,就是一個職業的淘書人。

每到週末,他都回去天津的海河邊淘舊書。

每次淘書的過程,就像是一場豔遇。

一旦碰到喜歡的書,不折手段也要搞到手。

徐鳳文有一個用舊廠房改造的書房,裡面擺滿了他30多年來淘到的三萬多本書。

這些年來,他搬了無數次家,但是自己珍愛的書籍卻一本沒丟。

肯定有人要問了:何必買這麼多書呢,買了又看不完。

史航的一句話,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頭頂的星空我沒有數過

我又不都看得見

一本喜歡的書,對於書迷來說不僅僅是用於使用的商品。

它更像是一個古董,一件精美的收藏品。

透過泛黃的紙業,可以感知那個年代的社會人情和審美密碼。

讀書,可以說是最廉價的「投資」。

但是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讀書卻變成了一種奢侈。

據統計,2016年,中國人均讀書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讀書已不到1本。

尤其是紙質的書籍,在同花樣百出的娛樂方式競爭時已日漸式微。

片中記錄的每一位,都是在這股浪潮中逆流而上的人。

他們始終在身體力行地捍衛這種最原始,卻又最直抵心靈的文化傳播方式。

向每一位用心做書、讀書、買書、賣書的「書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