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嘹亮的呜哇山歌

关注更多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

高亢嘹亮的呜哇山歌

千百年来,花瑶同胞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他们无限的激情和灵感。他们在山上砍柴、狩猎伐木采草药、挑担以及田间劳作时,或为寻求同伴,或为驱赶野兽,或表达男欢女爱,或为了消除疲劳,将内心的激情用呐喊或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多数山歌用汉语来唱,是汉文化与花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花瑶山歌至今流传有成千上万首,涉及的题材有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洞谷名胜、服装首饰、日月星辰、风花雪月、婚姻嫁娶、卜巫鬼神等。

呜哇山歌属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曲调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唱时可以拫据需要延长或缩短它的节奏,声调高亢嘹亮,有较长的甩腔,常加用“呜哇”等衬词。歌词多为四句体、六句体和多偶句体, 一般七言、九言、十一言为一句,歌词讲究节奏和押韵。歌词多运用“赋比兴”、双关、对偶、歇后、排比、引用等手法。歌唱大多在乡间野外,其内容可以随场景和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自由抒发的山歌,它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

一位著名作家听了呜哇山歌后这样描述道:

时为高天大风呼啸,时为空谷巨鸟和鸣,时为海“轰”地卷起千堆雪,又“哗”地跌成万斛珍珠,滑过古滩,流入金色的沙地....整个空旷的山谷回荡着一片“呜哇”声。

2004年,65岁的陈世达和54岁的戴碧生组成的呜哇山歌组合,代表湖南参加全国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得优秀歌手奖和薪传奖,并被邀请到北京参加表演。 2005年,在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会上,隆回呜哇山歌组合在500多文艺工作者参加的50多个节目中力挫群雄,喜获金奖。

2006年呜哇山歌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呜哇山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鸣哇山歌演唱者和虎形山花瑶民俗表演队,首次走进湖南大剧院,参加湖南首届瑶族歌舞会,获得与会省领导及观众的高度赞扬与喝彩。

2009年5月,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来到隆回,深入瑶山,写作《细雨探花瑶)一文。他写道:“亲耳听到他们来自远古的鸣哇山歌了……只有在这大山空洞的深谷里,在回荡这竹林气息的湿漉漉的山里,在山民有血有肉的生活中,才领略到他们文化真正的原生态。“

2009年9月呜哇山歌演唱者和虎形山花瑶民俗表演队首次进人首都博物馆,代表南方少数民族歌舞队向国庆的60周年献礼。

2010年3月呜哇山歌演唱节目和《挑花裙》被选送到首都天桥大剧院,参加全国首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

近年来,陈世达家人先后去过山西、陕西等地参加民歌擂台赛等演出。他说让他最深刻的是2011年11月中旬,他们远赴台湾参加“ 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马英九上台与他们一一握手。

2017年呜哇山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世达的呜哇山歌表演队把花瑶特色的歌唱到了北京,受到了上级领导们的赞誉。他也被聘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碧生为国家级)。

陈云鹤,湖南省隆回县人。

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出版有《乡土上的树》、《天下花瑶》、《隆回骄子》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