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三有效需求原则: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

一句话导读:

本文从4个定义出发,提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有效需求,进一步论证从经典学派“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推导出的充分就业存在不足。

基本概念

要素成本:付给生产要素已取得当前劳动力,称之为就业量的要素成本。

使用者成本:付给其他雇主,以购买产品,以及避免机器闲置而蒙受损失,称为就业量的使用者成本。

所得:超过要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则称为利润,利润即雇主的所得。

总所得:要素成本与雇主利润就是雇主雇佣该劳动力而产生的总所得。

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

设Z为雇用N人所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Z与N的关系可以写作Z=φ(N),称之为总供给函数。

设D为雇主预期雇用N人所获得的收益,D与N关系可以写作D=f(N),称之为总需求函数

网络配图

有效需求

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在此点雇主们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的值,成为有效需求。

萨伊

经典学派充分就业和劳动力角度的充分就业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表示无论N取何值,即不论产量和就业量处于什么水平,φ(N)和f(N)总相等。当N增加时,Z增加,D也等量增加。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是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无穷数值,所以就业量变成不确定数,只有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才能给予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假定上述论断是对的,那么由于雇主之间的竞争,使就业量扩到到一点时,在该点总产量的供给不再有弹性,即当有效需求增加时,产量不再增加,这样就是充分就业的状态。

从劳动力的角度定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产量不再增加。

所以萨伊定律说的不论产量在什么水平,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恒等于其总供给价格,实际上等于说,社会上没有阻碍充分就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