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推荐理由

“四书”之一

儒家相传的思想原则

对后人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子思(约前483~前402),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关于子思的生平,现存资料极少。只有《孟子·公孙丑》记载他受到鲁缪公优礼一事,其余不甚了了。《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除《中庸》外,《表记》、《坊记》等相传也是他的作品。关于《中庸》是否是子思的作品,历来就有过多次争议,汉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肯定子思“作《中庸》”。近代多数学者根据《中庸》中的思想也认为它出自子思之手,后人曾对它作过增损和润色,但并没有失去原作的本来面目。

全文解读

《中庸》首先主要体现为以“诚”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诚”原本指的是十分完美的、“至善”的精神世界,在《中庸》中是一个道德概念,构成了世界的本原,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诚”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有什么另外更高的东西产生的,而是“自成”的,更进一步地说,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中庸》讲的这个从道德精神本体到物质演变过程的“诚”,集中地体现了它的唯心主义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推衍方法的前提是“至诚无息”。其次表现为“尊德性”、“道学问”的认识论和修身术。《中庸》说,一个人如果完完全全地把“诚”体现出来,就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便与“天道”合一成为“圣人”。如何达到“至诚”,《中庸》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即“尊德性”;一条是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即“道学问”。《中庸》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说,人的本性是由天命决定的,顺着这种天赋的本性的行为,才算作道。明白和保持这种天赋的道德本性——“尊德性”,乃是修身的根本要求。对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警惕。《中庸》的这种明白和保持天赋的道德本性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内省、自身体验的先验论。“道学问”是达到“至诚”的另一条途径。“道学问”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们如果能按照“道学问”这五个步骤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加倍的话,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任何人都能达到目的。在认识论中,认为有了“诚”就有了一切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最可靠的、最根本的知识。另一方面,“明”也可以达到“诚”,“明”的目的就在于恢复“诚”。 最后体现为“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中庸》认为,“诚”的具体化,就是“中庸”,也叫“中和”、“中道”。《中庸》一书把“中庸”当做处世从政的根本法则。“天下之达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这五者是人人具有的五方面的关系,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靠通行天下的三达德:智、仁、勇,仁是这三达德的核心。《中庸》认为,在人与政治制度等政治实体的关系中,人是活的主动的因素,治国之本在人而不是在于政治实体,如制度、法律、已形成的政治传统等。据此主张人治、反对法制和政治。同时《中庸》认为只有修身之人才能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

名家点评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国学者郑玄

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学者·诗人胡适

深远影响

在汉代,《中庸》曾被收入《礼记》中,作为其中的一篇。到了宋代,理学家把它和《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自从朱熹把他编入《四书章句集注》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初学入德之门”的必读教科书。

《中庸》一书重点发挥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这对封建统治是非常有作用的。

经典片段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延伸阅读

《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冬官司空》亡佚,取《考工记》补,故称《冬官·考工记》。《仪礼》17篇,有戴德、戴圣、刘向三种传本。《礼记》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戴圣编的,称《小戴礼记》。另一是戴德编的,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内容极为丰富,《大学》和《中庸》就包含在里面。

注:本文内容引自于 《要读的100本书大全集》 作者:黎娜 中国华侨出版社

每天三分半,每天一个知识点,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