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草根新春“嘉年华”,千名艺人十万听众


“风太大啦,要把话筒固定稳了。”一位年长的艺人,正忙活着把高音喇叭架起来,竖在坑里。这位老艺人,60多岁,是本地乡上的村民,从艺已经30多年,擅长河南坠子。


今天,他要表演曲目《落网记》、《说说家乡平顶山》、《大宋传》。只见他一边麻利地调试坠子弦,一边点燃松香粘合开裂的三弦琴。“这是我自制的土乐器,老辈子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老艺人说。两把椅子,一个书鼓——一个最简易的书场就这样做成。他对着麦克风咳嗽两下,试试音效,就算是可以开张了。
正月里,当中国其他城市已从新年的氛围里慢慢走出来的时候,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杨庄镇马街的小村中,依旧洋溢着浓厚的年味。清晨,在大风呼啸中,毛驴车、架子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等,纷纷涌入偌大的田野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很快就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

田头两旁摆起了货摊,各种早点摊位也一家挨着一家,热气腾腾的锅灶,橘红的炉火在还蒙蒙亮的天里格外抢眼。
尽管还不到8点,四面八方赶来的说唱艺人已经拿着锣鼓、二胡、电子琴等设备开始找地设摊,抢占有利地形。大大小小的喇叭,等候着传递主人的声音。一道道横幅,一面面彩旗,宣告着主人的名号。各种商贩已开始了叫卖。
临近10点,600多亩的麦田和200多亩空地已经挤满了二三百个书摊和十余万听书人。
来自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近千名的民间曲艺艺人,不约而同地负鼓携琴、汇聚马街,开始一场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大调曲子、三弦书、评书、快板、豫剧的草根新春嘉年华——这就是马街书会。
只有亲临其境,才能被眼前的场面所震惊——台面如戏台,物尽其用。有的戏台就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说书的按桌而立,一手比划,一手拿着话筒说唱。
有的说书人干脆把戏台搭在农用三轮车上,一人说书、另一人伴奏。最简单的说书人,连戏台都没有,骑在一辆摩托车身上,一把二胡就开唱台了。
道具包罗万象,一招见鲜:简板、木锤、木管,还有那数百个挂着的大大小小的高音喇叭。唱腔与配乐,五花八门: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快板等。二胡、三弦、简板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奏会。
这些平台的搭建既是民间艺人聚集的结果,也是艺人展示自己的绝好机会。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农闲或民间的红白喜事、曲艺活动时,他们才能走乡串户,亮亮嗓子。他们的纯粹与这个时代有巨大的反差。
台上的艺人神采飞扬,台下的听众如痴如醉。不管有没有人喝彩,不管风吹雪打,艺人们总是那样深情而卖力地表演。只要是弹起琴弦,打起简板,顷刻间便陶醉其中,有人听时洋洋自得,没人听时也自得其乐。表演者有名家大腕、说唱老人,也有曲艺新秀,甚至是学艺孩童。大部分是拉帮结伴的组合说唱团,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甚至有站在田间自娱自乐的票友。

擅长“河南坠子”的这位艺人,一笑一颦、一板一眼,一甩手、一投足,恣意驰骋、满台生风。面对镜头,她半开玩笑地说:“我家代代都会说书。给我拍几张好照片,帮我们做做宣传。”说书的气息便有了率真的意味。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两位身背道具、乐器的老艺人手牵着手赶往会场,被牵手者是一位盲人。可别小看了他,他在说书的同时还能独立演奏两种乐器,手脚并用。“脚用梆子”绑在穿着黑面手工老棉鞋的脚上,格外有美感。
这位穿唐装戴眼镜的年轻人,表演风格慢条斯理,却字正腔圆、徐徐道来,年纪轻轻却劲道十足,似乎经过专门的学习。
这一幕至今难忘:一片空地上,一位少年,怀里抱着一把二胡,双手插入袖口,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马扎上,画面凄美又有诗意。
最有生命力的激情往往在民间。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在此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与悲伤。正是这些民间艺人,把马街的名字刻在心里,追逐信念的脚步从未停止,永远铿锵。他们始终用生命来诠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人们对中原文化心怀感恩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理由不敬仰这些天底下最老实、最忠厚的农民。在这里,人人都可能是艺术家。

书会现场十几万人来来往往,早上还是冻僵了的泥地,接近中午,土地已然积满淤泥,真正彰显着中原厚土、大地耕诗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