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用“文艺青年”这个词侮辱我了!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文艺青年竟然也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汇。

我有个朋友,喜好读书。书包里没有任何补妆工具,必装的是一本纸质书,涉猎类型十分丰富,爱极卡夫卡、博尔赫斯、加缪、张大春……她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和读书外,休息日能找到她的地方,或许就是剧院和博物馆了。她有一个专门记录安排的本子,满是她匆忙却充实的行程。

某个周六,她给我打来一个告知电话。原来她刚从北京落地苏州,马上奔赴苏州博物馆,看仇英画展。“周六到,周日回,不耽误上班。”

我当即盖章,这就是“文艺青年”的随性。没想到,电话那端传来苦笑:“以后不要用这个词形容我,我担当不起。”

我直接回了三个词:低调,自谦,没劲。之后证明,我这个不痛不痒的玩笑,是多么的愚钝。

那天,她朋友圈仅发了一个简短的状态:“逛仇英画,尤爱挚瓶童仆,身体微斜,眼波凄凄,自有一种缠绵之恋。”

发状态事小,欣赏为大,画真的是看进去了,观展笔记也写得很美。相比旅游刷屏的朋友,“XX我来了!”“XX再见!”我感恩这位朋友为朋友圈带来的净化。

但是,如此极致追求艺术美感,注重文化修养的人,为什么会厌恶“文艺青年”这个词呢?出于好奇,我做了一些比对和调查。

何为“文艺青年”

这是一个特殊的症候群体。他们热爱艺术、文化,热衷讨论分享某一方面的议题,他们的内心不存在目的性和展示性,他们的爱好更像修行,专注打磨,时间要长,眼界要宽,爱好要广,不会急于求成。

如同我上面讲到的这位朋友,他们会有病态式的小瑕疵,比如常人无法理解的精神洁癖:为一本原版书跑到香港,为一个画展飞到苏州。

他们会在专注的领域,不断地精益求精,由点到面。你抛给他一幅画,一位作家,他便能头头是道地回馈你一个画派,一段文学史。

相比“文艺青年”,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文化青年”。如果稍加努力,他们会学有所成,极有可能升级为“文化学者”。

可怕的是,这帮文化青年,无意间促成了另一波群体的崛起,他们敏锐却错误地判断出一个捷径:越虚无缥缈,越不接地气,越看似高雅,似乎越能体现“文艺”气质。

这类人,我们暂且叫做“伪文艺青年”。

于是,分化严重了起来:

“文艺青年”要喜欢读书,可以是马尔克斯、加缪、卡夫卡,也可以是刘同、大冰、张嘉佳……

“文艺青年”要热爱电影,可以是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伍迪·艾伦的影片,也可以是《乘风破浪》、《唐人街探案》、《七月与安生》……

“文艺青年”的灵魂要在路上,可以就近选择博物馆美术馆,但也有执意要跑到大理和西藏的……

“文艺青年”要带着与生俱来的病态,偏执外,很多人更乐意套上焦虑或抑郁的病症,这样看起来或许更有文人的腔调,毕竟在书中,他们翻到了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的死……

还有更极端的“文艺青年”,要随时引用三毛、亦舒(仅限于此)的句子,甚至幻想过自己是她们的转世↓

惊悚的新闻……

“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我的朋友圈,还有这样一类人:脑子一热,发觉自己有“文艺青年”的潜质,或者说,他们的浅认知促成他们想要成为“文艺青年”。于是,开始在朋友圈打卡读书,第一本毫无意外,选择了很畅销的东野圭吾,第二本或许是村上春树,第三本或许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打卡图片会是这样的:书配一杯酒、一杯咖啡,或者一捧鲜花,岁月静好。只是图片已经被套了无数滤镜,变得模糊不清,修图占用了半个小时之久。

打卡周期很短。两个月后,朋友圈依旧恢复吃喝玩乐,游戏韩剧,无脑的段子。没有我所期待的读后感或者书评。

这样就很好分辨了。

首先,真正的文艺青年,一定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所谓的“打卡”。热爱的事物,一定是不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

在娱乐圈,黄磊曾是一个纯正的文艺青年,他曾说过:“文艺青年有两个方向,一个叫远行,一个叫隐藏。”虽然近年来,黄磊在真人秀中没能做好“隐藏”,好在他依旧默默打造着乌镇戏剧节,低调修行自己的艺术之路。

反观另一个演员靳东,演技不错,很有观众缘,却非要在网上设立文化人设,说自己崇尚文化,常常引用错误,推荐伪书,闹了不少笑话。

低调,多么重要。

其次,真正的文化青年,戾气不会太重。文人吵架,不会闹得鸡飞狗跳,当然文人也不屑于吵架。如果热衷争吵,挑起争端,他不是书读的少,就是见识太少。这些人,跟“文艺青年”真的一点边都不沾。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探讨,“文化青年”开始厌恶起“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则故步自封,将标签粘贴的愈加牢固,根本不想甩掉。

“文艺青年”逐渐成为了一个中性词,就很好理解了。

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好了,看一看你的四周,“文艺青年”的人多呢?还是“文化青年”人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