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参军7年打100多场战斗,曾徒手杀敌,60年后为一事担忧!


老人叫潘长泰,出生于1928年,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王浩村人。1945年他参了军,先后参加过南麻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初期的剿匪战及大大小小的战斗100余次。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立战功无数,九死一生,留下一身如雨点般的伤疤。1952年,退伍回老家,他没有拿战功来寻求地方上的照顾,却默默地给一位素不相识的烈士守起了墓,这一守,守了近60年。◈图为抗潘长泰敬军礼◈


那这位烈士是谁呢?让我们来回顾一段画面:1943年5月11日,由司令员杨国夫率领的一小股部队,在深夜执行任务途经王浩村附近时,遭到日伪大部队的袭击。交战到凌晨,因火力悬殊,伤亡惨重。杨国夫当机立断命令撤离,留下4名机枪手牵制敌人的火力,他则率部队火速撤离。之后,村民发现了两名身受重伤的战士,就把他们藏在一座破庙里,并叫人出去请郎中为战士医治。◈图为潘长泰展示被炸弹碎片炸伤留下的疤痕◈
当时,日伪军也在这一带搜寻两名战士,郎中一时请不回,两名战士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后来敌人在村里扫荡了一圈一无所获,便泄愤地杀害了几位村民,其中就有潘长泰的堂哥。敌人走后,村民把两名战士掩埋了,因找不到他们的任何身份信息,也没有竖牌子,两位无名英雄就这样长眠于此了。两年后,17岁的潘长泰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抗日武装,他要亲手打鬼子,为牺牲的战士、堂哥、村民及无数受难的老百姓报仇。◈图为潘长泰擦拭勋章◈

战场上,潘长泰无比英勇,在一次我方的包围战中,敌我双方打了一天一夜,子弹都打光了,双方展开肉搏,结果我方人多,敌人见势不妙准备突围逃跑。潘长泰逮住一个将其扑倒,掐住脖子,活活把敌人掐死。对此,老人说:“去打仗,就没想过要活着回来,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俩就赚,总不能一个不杀就窝囊地死了,也不是我比别人英勇,战场上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图为潘长泰将珍贵的勋章锁进柜子里◈
几个月后,抗战胜利,但接着就打起了解放战争。潘长泰跟随部队一路从山东打到四川,期间经历的战斗不下100场,很多好兄弟,好战友,都在这个过程中献出了生命。“每一战,必然要有战友牺牲,遇到硬仗打下来,一个连要伤亡大半,他们长眠于异地他乡,一座土坟都没有,有的连尸体也找不到,真是太残酷了。”回忆起这些,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图为老人在看1951年妻子前往重庆看望他时的合影◈
1952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潘长泰从西南军区退伍,回到了家乡王浩村。他找到当年埋葬两位烈士的坟丘时,只有一座了,村民告诉他,一座在抗战结束后,被亲人迁走了。另一座被掩在杂草堆里,仅剩皮球那样大小。潘长泰为其除去边上的荒草,重新垒高垒大,再给上香敬酒烧纸钱,祭奠这位无名英雄。从此,每逢清明、冬至、祭日,老人都要来正式祭拜这位英雄。◈图为潘长泰前往无名烈士墓的乡间土路上◈

平时去田间经过,老人也会绕进来跟英雄说上几句话。老人说:“英雄没有亲人,我不来看他,他更寂寞,就当是来跟他唠唠家常了。”他还说,自己打了那么多场仗,切身体会到,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虽然与这位烈士素不相识,但都为了国家抗击过共同的敌人,从这层上来说,也是他的战友,是亲人,为亲人守墓是理所应当的。◈图为潘长泰住过的老房子◈
守了半个多世纪,老人觉得自己毕竟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突然不在了。那谁来替他为烈士守墓?这让他忧心忡忡。他找了村干部,村干部再把这事反映上去,终于在2013年无名英雄的墓被迁进了新建的博兴县烈士陵园。至此,老人的担忧总算去除了,他高兴地说:“这才是他该去的地方,是他理应得到的荣誉,那里有许多战友的陪伴,他不会再寂寞了,我也可以放心了。”◈图为烈士墓搬迁后,老人还是经常来无名烈士呆过的地方看看◈
如今,潘长泰老人生活过得还算安逸,平时喜欢看看电视,养些花草,每年只要身体允许,还会去烈士陵园看望战友们。村干部提出要给他增加补助,老人拒绝了,他说:“受之有愧,我也没立下什么功勋,只是在战场上吃了点苦,杀了几个敌人而已,几十年来,国家给的照顾足够了;反而那些在战场上付出生命的烈士才更值得我们铭记。”在此,慕楓也要祝愿潘长泰老人安享生活,长寿多福,敬礼!◈图为潘长泰老人在给养的花草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