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果園需不需要生草、留草?

果園生草,通過多年來的實踐總結,歸納為九大優點,且點點相連環環相扣。

一、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二、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三、降低水分蒸發,等於給果園建了一個小水庫,四、改變果園小氣候,降緩日灼發生率,五、提高了礦物質化肥利用率,六、地面生態鍊形成,各種蟲害減輕,七、果樹樹體健壯,各種細菌真菌病害易防易控,八、逐步改善土壤的酸鹼渡。九、果品品質提升,充分表現出果品的自然品質特性。

先說1、果園生草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我們都知道地裡所生的原生野草或人工播種的改良草種,都屬一年生草本或禾木科植物,到了冬季絕大多數乾枯死亡,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就道出了草的一年生特性。那麼草在冬季枯死以後,它的根在土壤中所佔據的空間,就會形成很多很多粗細不等深淺不一的孔眼間隙,這自然地使得土壤吸水量透氣性增加,含氧量提高。獼猴桃屬藤科肉質根,它的再生能力差,但卻對土壤的通透性要求嚴刻,否則生長勢減弱根腐病嚴重,抗自然惡劣環境的能力降低。果園生草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大水漫灌以及雨水等對土壤地衝刷、壎傷、板結。

2、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我在有關技術推廣平臺上講課時講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土壤的肥沃與否,有機質在自然界裡有四種來源,其中第二種就是地面上各種植物的凋落物,各種草(包括人工種植的草在內)枯死腐爛後融入土壤中,日積月累,就是一種自然的有機質,它被有益菌分解變成腐植質,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再者土壤中的各種動物(昆蟲)的屍體腐化後也同樣成為有機質,只有生草才能無限量地增加昆蟲數量和植物調落物數量,也達到有機質逐量積累。這就減輕了幾十年來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對土壤結構地破壞,降低了板結的概率。當然,土壤中有機質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也等於降低了化肥使用量,減少果園的做務成本。由於草域根系的呼吸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引起地表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強了果樹的光合作用。

3、減輕了果園土壤水分蒸發,等於給果園建了一個小水庫。果園生草後,由於茂盛的草被覆蓋,陽光無法直接曝曬地面,而草體又吸收了相當的熱量,土壤中水分蒸發放慢,墒情好而且持續時間長,含水量長時間保持在獼猴桃生長所需的土壤溼度環境中。實踐證明每個生長年節約灌水成本30%一一50%,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60%左右,等於給果園裡建了一個小型水庫。果樹大多數時間處於正常生長溼度中,晝夜溫差不大,不至於讓果樹自身消耗一定量養分來調節晝夜溫差和季節變化溫差。同時土壤熱容量增大,長波輻射減少,地面夜間能量消耗比小於清耕園。

4、調節果園小氣候,減輕了日灼的發生。多年實踐證明,降低了土壤各季節溫差,生草的果園調節溫度約在8一10度左右。特別是獼猴桃在第一次膨大的中後期,對土壤溼度要求較為嚴刻,一般要保持在60%以上,而往往在這一段時間以及以後的一個月多時間,天氣大都是一年中最熱的伏天段,最熱時水泥路面燙腳,水分蒸發快,墒情稍有欠缺就會將外圍果子大量曬傷,日灼嚴重發生,導致中後期落果多商品率下降,嚴重時將頂部部分葉片大量灼傷,特別是下午1點至3點。這同時也就引發出一系列病變問題,生長受阻樹勢減弱,嚴重時灰黴病、葉斑病、褐斑病、疫黴病、早期落葉病等病害發生,相應的綿粉蚧、紅蜘蛛、綠盲春、野天牛、銅綠麗金龜子等害蟲也會暴發。果園生草後產生小空調效應,夏天不熱冬天不凍,空間範圍內水氣壓和果樹逆水氣氣壓值縮小,全程呵護葉片對水分的需求,近地層水、肥、氣、光、熱等生態因子發生良好的長效性且協同增效作用明顯

5、提高礦物質肥料利用率。由於土壤結構的不同,又由於幾十年來掠奪式的耕作土地,現在我國大部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平均只在1%上下,嚴重阻礙了糧食生產和果品蔬菜生產且降低了品質。目前我們國家土壤中化肥的利用率為:氮肥30%、磷肥24%、鉀肥42%鈣鎂硫及微量元素更低,利用率低自然就增大了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果園生草後逐年增加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而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微生物生存的最基本的基質,那麼隨著有機質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適宜了微生物有益菌群的繁殖生長,有益菌數量明顯增加,這樣化肥在土壤裡就能快速而又充分地被分解,不至於流失或被土壤分子固化,從而提高了利用率。同時幾十年來一直被土壤固化了的營養物質也將被有效分解,被果樹吸收利用,各種缺素症狀也將被緩解。其實我國大部分土壤中的微量物質並不太缺,就是因為板結嚴重,微量元素被固化而已。

6、地面生態鍊形成,各種蟲害減輕。自然界裡生態平衡極為重要,大到無垠的宇宙空間,小至微生物的微觀世界,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整體,昆蟲量增加,這就是動植物界所說的“生物鏈”“食物鏈”,害蟲被大量天敵所剋制,無法對果樹造成蟲害,它們相互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大量濫用化學殺蟲劑,破壞了生態平衡,在殺滅害蟲的同時,抑制了相當數量的有益昆蟲,害蟲反倒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抗藥性,導致不同年份不同地區有時暴發各種蟲害,造成巨大損失。而果園生了草,一腳踏不透的草是各種昆蟲生存的溫床,有利於昆蟲繁殖,從而稀釋了害蟲危害果樹的蟲口密度,也使得其天敵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就更加抑制了害蟲的危害程度,這樣果園不同時期蟲害就相對輕微,這就是說果園生草改變了地表生物群落結構,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昆蟲的複合性得到加強,相互制約式發展。這也是目前很多技術人員提出的生物防治病蟲害的一個有效措施。土壤中有機質的第一種來源是各種昆蟲的屍體,那麼地裡的生物鍊形成了,而昆蟲不論是一年多代繁殖還是一年一代繁殖,它們的屍體量也將增加,被細菌分解後變成了有機質,這樣有機質又一個來源得到了天然補充,從而還原了土壤肥力。如蚯蚓數量的聚增,就良性地改善了土壤結構,使土壤疏鬆透氣肥沃,蚯蚓可把土壤深翻到一米以下,而我們人類做不到這一點。

7、果樹樹體健壯,各種真菌細菌病害減輕。目前發現的獼猴桃十多種病害中,真菌少細菌多,不同季節不同病害有不同的發生時間,往往樹體旺盛抗性高病害就輕,相反樹體羸弱易患病,經過多年觀察統計,獼猴桃營養均衡合理負載,村勢強壯患病率極低,灰黴病、葉斑病、褐斑病、炭疽病、潰瘍病、草期落葉病、疫黴病、日灼病、軟腐病、病毒病、小葉病、根腐病以及障礙性黃化病等別的缺素症都極少發生,總體效益提升10%以上,無形效益達20%左右,果園裡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經濟和生態效應。

8、逐步改善土壤酸鹼度。近十多年時間,獼猴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種也由當初的幾個單一品種,演生出二百五、六十個品種,土壤和地域的差異化造成了同品種品質差異拉大,酸性土壤與鹼性土壤在某些施肥管理中千差萬別。鹼性土壤PH值高,通透性差,加之不少人採用大水漫灌,板結嚴重,果園裡根腐病多有發生,而且產量低品質差,所以在施肥中要有選擇的施肥,需不斷改良土壤,降低PH值。而酸性過大土壤又要在施肥時選擇矯正酸化的化肥。然而市面上化肥產品五花八門,真假難辨,而我們果農又缺少化肥方面的知識,不知道自己果園施哪類化肥合理,氯基肥、銨基肥、硝基肥以及新興的碳基肥和螯合肥搞不請,盲目施肥,導致酸性土壤改善不過來。果園生草後隨著年份地增加,日積月累,土壤的酸鹼化將逐步被改善,適宜果樹生長,相應病害降低,改變土壤環境。土壤是果樹生長的生命源,土壤狀況好壞,可以說直接決定著果樹的壽命、果實產量和品質,也就是說決定著我們種植果樹的經濟效益。

9、提升果品品質,將人工改良品種和自然果品品質充分發揮表現出來。果品的大小色澤以及內在品質,是決定我們做務該果樹的關鍵,也直接關係到果園的經濟效益。如果我們務出的果子品質不能保持應有的天性,那麼就不能被市場被消費者所認可,果園生草卻能以立體層面提升果子的自然品質,減少相關汙染。

綜上所述,果園生草益處多多,效益顯著,光、熱、水、氣、肥被合理極致應用。果園生草的循環模式為:人養草,草養地,地養樹,樹結果,果養人。

經常見到我們很多果農不惜花大功夫鋤草,弄得果園裡“寸草不生”,問他們為什麼鋤草,回答不外乎兩點:一,別人地裡沒草,咱自己地裡長草叫人笑話,笑咱懶,二,草與果樹爭搶肥力,把養分吸完了。除此之外再無任何理由,其實人們走進了一個誤區。關於地裡長草就被人笑話,這要用效益來捂他人的嘴,鋤草的果園同樣施肥,產量低賣錢少,而咱們生草的果園施肥量相等卻產量高賣錢多,自然就無人嘲笑了,事實勝於雄辯。至於說草與果樹爭養分,這說法有一點點道理,果園生草的初期,草與果樹爭搶養分的問題的確存在,而在部分區域部分地塊還比較突出,但兩三年後,土壤通透性增強了,有機質增加了,病蟲害減少了,化肥利用率提高了,無形的養分和效益顯示在果樹上,經過估算,草吸收土壤一塊錢的養分,能還原3一5塊錢的養分,試問划算不!果園生草的前1一3年時間,應適當加大肥力投入,3一4後生草果園將逐漸還源土壤肥力。我們知道,果園的耕作層為30公分左右,而草的根系大都在5一10公分深度,特別是5一10公分深處是草根系的密集生長區,略淺於果樹根系的15一30公分,所以這就要選擇合適的草種,儘可能避免草與果樹的根系在同一土壤層中爭搶肥力。果園生草其可見效益是逐漸的緩慢的,不會立竿見影一促而就。

果園生草應有種類之分,不能生那些根深杆粗體高的草,如野艾草、野蒿子、灰灰菜、莆公英,黃杆菊、牛筋草等,應生那些淺根低杆無蔓的草本科。我曾去過一家果園,裡面野草叢生,亂七八糟一人多高,走進地裡讓人心生恐懼,簡直是荒草灘不是果園。當然不生野草我們可以人工種草,現在經過許多地方和國家改良後,可人工種的草種種類也不少,有飼料草有風景草有護坡草有半疏菜草等,效果都表現不錯,如三葉草、毛召了、地扒子、狗尾巴、鼠毛草、百喜草、野蒺藜等。有人說種紫花苜蓿,這一點我有不同看法,苜蓿屬多年生草本科,根深而粗,生命力過於頑強,與果樹爭奪養分厲害,且不具有固氮穩鉀功能。

不論是野生原地草種還是人工引進草種,都不能由其任意生長,一定時期必須控制它的高度,所以刈草是一項重要環節和措施,最好必要時將草軋倒,隔段時間再反方向軋,如此反覆始終將草高度限控在60公分以下。在生產實踐中,大水漫灌的果園澆水和施肥有一定難度,澆水之前可在樹行中犁出一個小渠,順著小渠澆水,小渠澆到了,兩邊的地也就滲到了。至於說施肥有影響,那也問題不是很大,每年獼猴桃施肥一般為四次,第一次施萌芽肥樹還未萌芽,地裡的草也設長出來,越冬的草都低而弱,對施肥沒有影響,施月子肥時可用旋耕機把地連草旋了後再施肥,也沒有多大影響,唯獨影響的就是膨大肥和壯果肥(壯果肥也叫二次膨大肥),我們可在施肥前適當將草割低,不太影響施肥即可。不提倡旋地,就是旋地每年最多旋一次。

總之果園生草不能死板,要活學活用,一般來說有條件的地方儘可能採用噴灌,給我們果樹創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一定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果園生草不僅僅是一項技術,而是一次革新,是一種新的種植理念。

來源 獼猴桃行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