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24k暑假「鄙視鏈」,戲精or扎心?

暑假悄悄來了

這幾天你是不是

一邊忙著在職場打怪升級

一邊操心要怎麼安排孩子的暑假?

這個話題

這兩天在家長群裡討論得也很熱烈

A媽媽

澳州遊學,報名費才三萬。有一起去的嗎?我想讓孩子暑假出去透透氣,長長見識!

@ B 媽媽

哎呀,xx媽媽,怎麼不早說?!早說就跟你們一起去了,我剛給孩子報了一個歐洲夏令營。15天才四萬多。據說能全程體驗英式教育……我覺得咱們以後應該多通通氣,孩子們一起出去才好玩。上個暑假我家熊孩子就說,一個人去美國沒意思!

B媽媽

……

emmm

然後

就有好幾位家長悄悄退群啦!

家長的隱形鄙視鏈

有錢的選擇出國遊學

工薪階層搞個國內夏令營

最不濟的也得在家門口

給孩子報個暑期培訓班

其實對孩子而言

這些並無優劣之分

但在家長那裡

卻有一條隱形鄙視鏈

在悄然傳遞

叮噹梳理了一下

這條鄙視鏈

大致如此:

出國遊學>國內遊學>補習班>戶外郊遊>自學>看電視、玩玩具、運動>家方圓5公里內遊蕩......

大家還記得去年那篇很火的推文《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幼兒園》麼?由於資源緊張或不自願的攀比,家長間已經形成了一條條教育鄙視鏈。

前方高能預警,請繫好安全帶。五大育兒鄙視鏈,看看你家孩子在哪一層?

現在孩子看個動畫片還有鄙視鏈?!

在這張總結出的“動畫片鄙視鏈”圖裡,國產動畫片明顯不受“待見”,排在金字塔的底端,為什麼呢?

一對父母坦言,“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學英語,另一方面和當下國產動畫片不分年齡有很大關係。國外那些動畫片都有年齡分級,會直接說明適合幾歲小孩看,家長選起來也方便放心。”

“出遊鄙視鏈”,是指帶孩子出遊回來後,同學間互相攀比,比如私人定製旅遊鄙視歐美旅遊,歐美遊鄙視日韓遊,日韓遊鄙視國內遊,國內遊鄙視老家遊。

孩子學個興趣班,本來是一個培養愛好的過程,無所謂高低之分,現在塔頂的馬術、冰球等鮮見的貴族愛好,和傳統的畫畫、跆拳道等興趣培養區分開,有家長稱,“貴族愛好的培養費用並不低,但是愛好相同,以後圈子才能相同,也不得不令人反思。”

想了想周圍的幼兒園收費,對照這張金字塔,確實透露著些許現實的無奈。

小孩正在上幼稚園的一位母親說:“沒有比較就沒有踐踏。”她的想法代表部分想要逃避這個相對的爸媽,

而正在為女兒“幼升小”犯愁的父親則說:“想給小孩更加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是人之常情吧?身為爹奮力打拼不就是為了小孩可以上更好的學校,有更厲害的同學、更空闊的視野麼?” 不同的觀念,都有各自成立的理由。

早教對於現在新一代8090年輕父母來說,是啟發孩子成長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很多父母都會選擇給孩子在幼稚園之前,選擇早教來啟發孩子潛能,但早教動輒就是上萬塊的費用,塔頂的費用更是讓很多家長望而卻步。

對家長而言

把孩子培養為人中龍鳳的心態值得理解

不管是哪一個階層的父母

都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樣的孩子是一定能成才的好孩子?

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孩子間的鄙視鏈,更扎心

而更扎心的是,在家長的影響下,不要跟民工的孩子玩,不要跟不會說英文的孩子玩,不要跟某個小區的孩子玩,這種赤裸裸的鄙視,不經意間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體現出來。

“我叫Lucy,你叫什麼?”

“我叫Eva”

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當旁邊沒有英文名字的小男孩想要加入時,Lucy拉著Eva跑開了。

或許你家孩子此刻在頂端

但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換個環境

你家孩子就可能是被排擠的那一個

所以

不管你家孩子在身處在“鄙視鏈”的哪一層

有一點很重要

身為家長的我們

要培養小孩漠視“鄙視鏈”的強大心理

不睥睨弱者

不畏懼強者

孩子如何才能漠視“鄙視鏈”

而現實是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無法漠視“鄙視鏈”

當孩子們也相互攀比“我的鞋子是名牌你們買不起”或者“我爸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你爸爸怎麼不帶你去”等等時,請先想想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做了不好的榜樣?是否在教育中傳遞了不適當的“鄙視鏈”理念?

很多家長愛比較孩子們的成績

比較孩子們的才藝

比較孩子們的言行舉止

比較孩子們的方方面面

從家長的這些比較中,我們窺視到這些“鄙視鏈”的影子,一些家長爭先站上攀比金字塔的頂端,通過碾壓別人的孩子,來實現“我的孩子很優秀”的自我催眠。

而這些比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你真真切切瞭解過嗎?

沒有鄙視就沒有攀比

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傷害

家長們要警惕鄙視攀比

在孩子間落地生根

讓孩子過早地承受到

來自這個社會的惡意

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

首先要樹立公平包容的教育觀

也要教導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

教導孩子儘可能地和自己的昨天縱向比較

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不是盲目地和周圍其他人的橫向比較

最後

叮噹分享知乎上一個有趣的話題

為什麼老師和家長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理所當然

而小孩攀比就會被批評?

試想如果你家孩子也用你的對比邏輯回應你

那會是下面這種畫風——

圖自少年商學院

說了這麼多

其實歸納起來

就一句話

父母好好說話

孩子才能好好聽話

身為家長的你get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