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国际友人”摄影家:路德·那爱德——中国历史的影像记录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华与生命,这就是“国际友人”路得·那爱德,他在中国拍摄的大量摄影照片,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 【高原考察途中 川西东部边缘地区 1911年夏】 一顶小轿落在川西村落的道路上,街侧的瓦房前多建有草顶屋棚作为牲畜圈或堆房。那爱德老师站在路中间正面对一位中国学生讨论探矿新发现,或学堂事情。


著名摄影评论家王瑞认为:“路得·那爱德的中国影像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在于其学者风范的人文视角和西方经典摄影的观念意识。这一层面的影像形态,在研究西方摄影对中国摄影的实际影响方面,具有拓开深层摄影文化脉络的特定学术比较意义。” 【穿戏装的少年 1912年】 这位英俊的小生扮演的是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汉字旗下的人潮 成都皇城内 1911年11月27日】 成都民众从四面八方拥进皇城,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的庆典活动,欢庆辛亥革命在四川的胜利。当天,皇城内外人群拥挤,势如潮涌。 明代末年遭受兵火的成都皇城,在清康熙初年全面重建后,是四川学子进行会试的贡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四川的数所学堂设于其内。清亡后,大汉四川军政府和四川都督府先后驻在城中。

【栅栏门内的男士 成都四川高等学堂】 四川高等学堂生活区的边缘,是一条瓦顶回廊,廊外有一道竹篱笆式围墙,竹栏门内站立着两位男士,二人都头戴鸭舌帽,身穿绸缎长衫和皮毛马褂,其中一位还戴着眼镜,他们的穿戴具有民国初年的时代特色。此二人或是学堂的教师职员,或是此照片拍摄者的友人。 图.摄于《秘境PHOTO》 文.节选自《秘境PHOTO》 撰文.王玉龙 ©那爱德
【分身照 1912年】 清末时兴分身像,自己对自己,一跪一坐式,相同的相貌、衣裤、领口、开襟、阔袖中段和长裤下口都饰有宽边装饰,露出的“三寸”小脚与手中折扇遥相呼应,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