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原义解释有八种之多,你赞成那种

“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被人们所引用。引申义通俗易懂,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问起“风马牛不相及”的本意,一般的人还真语塞;有趣的是,即使汉语专家之间也存在分歧,一个成语引发的论文之多实属罕见,见智见仁,最终也没有定论;更加有趣的是,在汉语语境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外文翻译家的笔下更是百花齐放。

为什么出现这种理解的歧义现象呢?

众口一词众矢之的“古文用字简捷,汉文化博大精深,引申义太多”;翻译家的理由更玄,“基本原因在于运用的事件结构隐喻框架不同”。哈哈,其观点等于默认各种分歧的合理性。

下面小编根据成语的出处语境,分别对不同的答案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找出最佳。

其典源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据载:春秋时著名霸主齐桓公在这一年的春天出兵侵蔡。齐国纠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连同本国共8 个诸侯国家的兵力,南下攻打小小的蔡国,一举而将其 击垮。

然后,齐桓公命令联军继续南进,讨伐楚国。部队进入楚国的陉(在今河南郾城县境)时,楚成王派出代表,到前线去向齐桓公责问道:“君居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我地也,何故?”

这段责问的话,大意是说:“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彼此相隔遥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料到你们竟然(兵马)兴师侵入我国领土,不知你们师出何名?“这就是成语”风马牛“的出处。

或许双方对 “风马牛不相及”理解一致,心有灵犀,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话能够化解一场战争,这句话无疑成为经典。

经典中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形式的纷争化解了,可是引发另一种形式下的纷争。

其实后人“理解层面上”的纷争根源不在于齐楚两国阵前的辩士,而在于《左传·僖公四年》的作者左丘明。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左丘明注解的“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为代表作品。

脉络再清楚不过了,孔子解读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读孔子,后人解读左丘明。

在前人考据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以下七种说法:

(1) “ 风 ” 通 “ 放 ” ,义 “ 放牧 ” 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相距很远,即使放牧马、牛,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2) “ 风 ” 通 “ 放 ” ,义为“走失”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相距很远,即使野外散养的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3) “ 牝牡(pìn mǔ,雄雌)相诱而相逐谓之风 ” 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相距很远,即使发情的雄雌马或者发情的雄雌牛相互疯狂的追逐奔跑,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正方:楚国人在严肃的“论和避战”中,使用含有“风”(兽类雌雄相诱)这种“粗俗”的语言作为外交辞令,是相当不适合的。凡是含有“风”(兽类雌雄相诱)语境的解释都错,包括(3)(4)(5)。

反方:先秦时期对马、牛等动物有一种生育崇拜情绪,人们并不认为动物发情相诱的现象低俗。楚国人在严肃的“论和避战”中,“牝牡发情相诱”等语境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不是“俗、雅”问题,关键的、敏感的是“牝牡(pìn mǔ,雄雌)”字眼,很容易诱发对方产生“决一雌雄”的念想,而发生战争局面,是楚国避讳的。正是该理由,凡是含有“风”(兽类雌雄相诱)语境的解释都错,包括(3)(4)(5)。

(4) 两国之马牛因相隔太远而无法相诱至接触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相距很远,远的 “ 牝牡(pìn mǔ,雄雌)的马(牛)也无法相诱从而接触。

(5)马牛不同类而不至相诱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相距很远,真和放牧马和牛,异性的马和牛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

(6)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即两者毫不相干)说。

“风马牛不相及”——齐楚一北一南,如同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一样,二者相向而行,两者毫不相干,(齐讨伐楚没有理由)。

(7)风、马、牛并列方位说。

“风马牛不相及”——“您在北海,我在南海,这就好比,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并不挨着、毫无关系。没想到您跑到我的国家,为何?”

假设小编是当年楚国的使者,身历其境,将用三句柔中带刚的、层层递进的、简捷的话完整表达以理却兵的严正立场:

“齐楚两国相距遥远,不存在领土疆界纠纷的问题(不存在疆界利益冲突),为什么你们齐国侵犯我们楚国的领地?”

是否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面对相同的语境,尽管古今语言有差异,可是,古今思维逻辑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么,“风马牛不相及”——“没有领土疆界之纠纷(不存在疆界利益冲突)”之间就存在等语性。

“风”〈动〉吹拂。如:春风风人;比喻感化。如: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史记·平准书》,又如:风民(感化、教化人民,福泽人民)。进一步,风马牛(放牧马牛。自古就有“牧童”一词,放牛娃)。

“及”,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引申义,发生肢体冲突。

“不相及”,不存在发生冲突。

“风马牛不相及”——“不相及风马牛”——“不存在因为争夺马牛牧场而发生冲突的问题”——“没有领土疆界之纠纷(不存在疆界利益冲突)”

事实验证:历史上很多的“地缘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牧畜越界事件为先导引发。(略)

最后,以欣赏“风马牛不相及”的著名外文译句做结束。

1。……our cattle and horses,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cannot affect each other.(我们的牛和马,在它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影响对方。)

2。……our cattle and horses cannot get together even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我们的牛和马即使在它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