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石”文化内涵

赌石作为中国玉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并一直以来以其古老而独特的交易方式和文化传统,不断丰富着中国沉淀了几千年的玉石文化内涵。不过最早赌的是和田玉,但现如今人们所说的赌石就大多指的是翡翠赌石了。近年来,随着翡翠市场的不断升温,翡翠原石的交易也越来越吸引翡翠爱好者的眼球,并逐渐成为未来投资收藏的新热点。赌石这种古老的交易形式渐渐地在各地翡翠市场上活跃起来,赌石交易会、赌石盘会、赌石文化节、赌石交流会等活动也竞相出现。那么,何谓翡翠赌石呢?

翡翠赌石就是人们根据翡翠原石的皮壳特征、纹理等一系列线索来判断内部翡翠质量的优劣而对翡翠原石进行购买的活动。但由于翡翠内部的不确定性,故而对这种翡翠原石的购买多带一种“赌一把”的性质。赌石,靠的是眼力,凭的是经验,另外还需要的是运气,所以从事这行买卖的人,有的“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也有的一刀切下倾家荡产,类似于赌博,故而将这个购买行为称“赌石”。

既然是赌,那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算是经验老到的行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颇具风险性。赌石又可分为全赌、半赌和明赌三种。其中,全赌是指原石完全被其皮壳包裹,未作任何处理,这种赌石方式风险极高,赌石者只能通过研究原石的外观特征来判断石头的价值;半赌则是指原石被擦开了一个可以显示其内部状况的小口,即“开窗”,这种方式风险稍微小一点;而明赌是指原石已经被切割开来,也称“开门”,明料肌理展露,赌的只是石头中间的变化,这种风险最小但利润同时也就最少。一般在交易活动中,双方均更倾向于选择半赌或明赌这两种风险相对小的方式,很少会以全身孤注一掷去赌风险极大的暗料。但即使风险相对小些的明赌、半赌也不意味着稳赚不赔,就算经验再丰富的行家也不能将赌石看透彻。

另外,“赌石”还用于指那些用来买卖的翡翠原石。这时,翡翠赌石是指原生或次生矿床的翡翠原石经过自然界的风化与破碎后,被洪水、河水或其他地质作用搬运至河流内,再接受大自然的进一步风化、磨蚀等作用而形成的砾石。赌石外一层厚薄不等的皮壳是自然界在其表面留下的岁月痕迹,也正是这层皮壳掩盖了翡翠赌石的真实面目,使人们不能看到其内部的情况。即便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穿透皮壳,看清赌石内部结构、颜色与裂隙。因此,在交易中,人们只能靠打赌来判断它内部的好与坏,所以就将带皮的、没有切开的翡翠原料称为“赌石”、“赌料”或“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