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东川——为您自豪!

东川号称“铜都”,东川铜矿是周总理亲自批示的国家一五”重点项目。几十年来,东川作为我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为国家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井架旁的十六个字正是东川精神的最佳诠释。在某种意义上,大井架承载着东川人对热血沸腾的年代的记忆和情愫,是铜都东川曾经辉煌岁月的产业地理标记,更是东川人创业精神的一座丰碑。

东川矿冶巾帼——雷昌萍

民国通宝背东川小平钱,中国方孔钱币史最后的余响,也是中国钱币中少有的将地名标注钱币上的币种。

作为东川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物证,对东川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宫高墙门外威武的铜狮尽显皇族的威仪,而这些精美的铜铸件身上也沉淀着东川铜历史久远的血脉。

铜运古道上承载厚重铜史的安顺桥曾为一个王朝的兴盛源源不断的输送铸币原料。(清王朝鼎盛时期,七成的铸币用铜原料由东川釆冶运往京城)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成熟的汉字。说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成熟的表现不单纯在于目前发现的文字实物及已经释读出的字数众多,更在于这些字的造字结构之复杂。我们熟知中国汉字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被称为“六书”。甲骨文中除了有部分象形字之外,六书中的其它方法都可找到大量实例。

由于甲骨文最早发现发掘于殷墟(今河南安阳),故甲骨文又称为“殷契文字”。

殷墟妇好墓的发掘惊艳了考古界的学者,岂知这些精美的青铜器身体里也有东川铜的遗传基因。

国宝级的牛虎铜案是滇青铜文明的标志,而这些经典的青铜器又怎少得了东川铜撑起它的骨骼。

三星堆神秘的青铜面具后面,不知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而东川铜也随着这些魅力四射的面具完成了一次穿越远古的神奇之旅。

佛教圣地宾川鸡足山金殿成就了金顶寺的荣光,而东川铜的添砖铸瓦亦成就了金殿永久的辉煌。

金殿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在昆明东北郊鸣凤山建造,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周围建砖墙保护,有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崇祯十年(1637年),由巡抚张凤山将铜殿拆运至宾川鸡足山。现存金殿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坐落在昆明城东北郊鸣凤山,俗名鹦鹉山。鸣凤山原名相度山,明万历年间始创太和宫金殿以后,改称鸣凤山,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

金殿位于昆明城东8公里鸣凤山密林中,因用黄铜铸成,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名金殿。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顶檐、神像罗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铜铸成。

明代铸金殿已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移往宾川鸡足山金顶,现金殿为康熙九年(一六七零年)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重建,历时一年建成。

铜铸的金殿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堪称国宝。

深埋大山怀抱的铜矿原来是如此色彩斑斓,仪态万千。

自然铜

斑铜矿

孔雀石

遗留东川的弘一法师遗物

岁寒三友紫铜笔冼

东川铜成就的云南铜艺三绝之水漂炉

云南铜艺三绝之乌铜走银又如何少得了东川铜的身影!

东川铜成就的云南铜艺三绝之斑铜工艺

东川铜品质优良,常用于铜铸器的首选原料。

铜都铜雕代表作

和谐大鼎,盛世鼎新!

祝国寺百佛壁,东川铜文化的经典之作。

东川铜业雕塑的经典之作

集义小学朱熹铜像

铜都东川,承载了数千年沧桑久远的铜史,为国家的兴盛输送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您仍地处偏隅,虽然您仍就贫瘠,但依然为您自豪!因为您有辉煌的曾经也将注定会有凤凰涅槃一样不同寻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