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颍东这个地方或是古代的军营、粮仓

宁大庄周边的园套子

笔者曾经发文介绍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横山村宁大庄的特殊地形,因其形制比较特别,在当地被称之为园套子。该说法仅限宁大庄周边,再远一点的地方则没有“园套子”的叫法。

在当地,关于园套子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军营,又说是古村庄的遗迹,还有说是古粮仓。关于宁大庄园套子的形成原因,笔者也曾经做过深入的探究和考证,但是一直没有结果。

园套子形制

因遗址为笔者家乡所在地,出于情感上的因素,本人一直不懈努力,希望还原并揭开历史真实面貌。

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阜阳市档案馆翻阅资料,期望从史料中能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闲人,终于在市政府朋友提供的一本清道光年间的地志中查到了相关记录,在该地志的舆地篇有这样一行文字记录“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志谓司马宣王使邓艾屯兵于此以备东南盖即魏之仓城”。从文字记录上可以看出,县东北四十五里(即宁大庄周边)三国时代的大将邓艾曾在此屯兵保护粮仓的历史事迹。

而再查邓艾资料得知,邓艾乃三国时期的魏之名将。魏齐王正始二年(241年) 司马懿派邓艾于陈(今淮阳)、项至寿春(今寿县)一带屯田。邓艾以汝阴县(阜阳)为中心,广开漕运,挖渠300余里,修浚诸坡,灌田两万余顷,实现了食有储备。

据史料记载,邓艾在实行屯田时,设五里一营,一营六十人,治理诸坡。阜阳之所以作为邓艾屯田的大本营,原因是阜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境,又是诸军逐鹿征战之冲;加之这里因“黄淮夺道”频繁,使得境内湖泊星罗,坡洼棋布。这些坡洼之地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这里成为邓艾屯田选中的地方。

关于宁大庄园套子是邓艾屯田的有关遗址,佐证有二:一、以营命名的地方,邓艾屯田,是以五里置一营。而宁大庄周边有肖大营、许常营、大武营等。其二,作为屯兵守备粮仓,必然有仓基。而宁大庄村民曾在早年间于村西、村东分别挖掘出类似于仓基的砖路。据村民韩传敏介绍,数年前他家起土建房子,曾在村东挖出青砖漫的砖路,非常平整。

由于以上资料的作证,据此推测,宁大壮七十二个园套子的说法,应是邓艾当年屯田的粮仓遗址。

(文/图 尹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