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国人文明的高度,举止优雅,富有内涵

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由于使用的餐具的不同,构成了东方与西方的两大菜系。而中国人在吃饭时使用的看似简单,其实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筷子,这就需要中国餐桌上的美食必须精细。不像西方人用的叉子、刀子,古代华夏民族认为极其野蛮的餐饮文化。

要了解筷子与叉子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叉子文化比筷子早得多。叉子文化是人类可以生产金属制品,从手抓走向文明的一种文化,是最原始、最野蛮的一种文化。当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之始,最先从野蛮到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从餐桌上食粮结构中摆脱出来,退出了那种粗糙、血腥的野蛮用餐习惯。而且,古代中国对铁器特别的敏感,认为桌上出现叉子、刀子是不友好的行为。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最信仰的是著名的饮食观点是“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现在都还在用的筷子,古称箸,是东亚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以夹起食物及把食物运往口里。华夏民族使用的筷子都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有木筷,、竹筷、 金属筷、 象牙筷,还有现代人发明的塑胶筷。

中国使用的筷子大多为近似立方体,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在筷子文化中,竹筷是最接地气、有气场的普通大众用品。竹子在中国各地都有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筷子的起源

讲到筷子文化,我们就要从远古的中国文脉中去找答案。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就餐都是在野外解决。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候肉和菜刚刚放进锅里烧开就要急着进食,滚烫的汤水让人无法下手,于是大禹就从树上折来树枝夹起食物,这就是筷箸的原型。这种传说当然不可靠,只能说中国人想找一个筷子诞生的传奇故事,塑造中国先辈的崇高品质。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筷子与叉子的特殊结构来看,如果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都用上了筷子,那就说明这个民族一定进入了农耕文明,不只靠捕猎、采集等生产方式,在食品加工上也非常精细,摆脱了野蛮、血腥原始吃法,进入了一个新文明。

筷子的造型文化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里面却蕴含着太极阴阳之道。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上头为方形,下为头圆形。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这就是乾坤之象。

筷子的运用文化:

筷子使用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

筷子夹菜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这就是阴阳之道。

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也不是永远在下,这就是阴阳可变之理。

使用筷子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刀叉文化

刀叉文化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从游牧民族到城市定居的城里人,刀叉文化还是保留在了欧洲人的餐桌上。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