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为刍狗 有多少种解释,又有多少误读?我的看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有多少人解释和误读呢?

李泽厚的解释:《中国文化》2015年春季号[总第41期],第1—14页)

天地是不讲“仁”的。但经过儒家吸收以后,儒家是很讲情感性的,讲“仁”,讲“爱人”,把“仁”的东西与道家相结合,结合到《易传》里去,所以我讲《易传》是吸收了道家的儒家传统,是把“仁”与“道”合在一起,变成“天”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李泽厚把这个理解成天地不讲仁,仁是仁爱之仁。

有人理解成这样: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最通俗的译法: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胡适的观点:《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二、刍狗什么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纸扎的狗那无异了。这种狗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有人给刍狗总结了一句很关键的话:用时显贵,用后废弃。

三国志中周宣对刍狗作了完美的解释: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

三、综述

对刍狗没有不同理解,但对整个句子的解释意思却大相径庭,我提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都根本没有注意到百姓这个词义的变迁。把百姓当作老百姓来处理。

古时有二个群体,一个是平民贵族,一个是奴隶。平民也是贵族里演化出来的。他们负责打仗,所以战士是一种士,与兵是不同的。士最早就是低级的贵族阶层,战士是一种尊称,一种身份的象征,奴隶是没有资格当的,这种在影视剧中的表现草原民族的时候,那时战士的地位与此还比较相近。奴隶也是没有姓的,而百姓如同战士一样都指的是贵族,而不是所有族群。

这样以百姓为刍狗就是理解成把贵族当成刍狗,和把老百姓当成刍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以的本意是: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所以可以引申为圣人是把贵族和刍狗用上了等号,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按我的理解就是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不是会特别照顾贵族,贵族在他的眼中和刍狗没有什么分别。

我想这里体现在的是大仁,一种超越阶级的大仁,这不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平等,不要忘记那是几千年前,有奴隶整个群体的情况下,老子提出了这个观点,何其先进,何其超前。

更重要的是井田制的解体,奴隶作为大族群的消亡,老子这个观点对于当时来说不异于一种思想解放和前瞻性的预见,所以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对时政的看法,以及施政的理念,如果深挖下去,内涵太深,太长,你估计懒得看,点到即可。

一句话:这是一句施政理念,又是一句时评,更是对下一个社会形态前瞻性的预判,而平等的理念超越二千多年,依旧震耀古今,再过一千年也不落后,这就是老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