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角度看《红楼梦》里袭人与晴雯,谁更适合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今天突然的想到一个问题,有感而发的写出这篇文章,前不久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晴雯为什么自己身为奴才,却没有把自己当奴才的心态,我当时是说了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是带着一定的人生哲学高度写的,不过我写出这些话,自己都觉得似乎又有点太教条,看起来太死板。

今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和解释这些,曹雪芹的这种思想高度到底变成我们大众语言,应该怎样的去表达,今天突然之间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袭人和晴雯是经常有人拿来作比较的,对晴雯的指责大多来自于对自己身份的一种忽视,就像大家常说的一句: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其实拿晴雯比袭人还是有点不太合适,我们今天再加进一个丫鬟,就是鸳鸯。

大家有没有发现,曹雪芹似乎对鸳鸯、晴雯这种人的塑造有一种骗好,这就是我上次说的这是曹雪芹的哲学思想高度的问题,他看到了当时那个社会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人身上的优点,当然也有缺点。

其实我们再看待晴雯和鸳鸯他们,没有把自己当奴才的心态,与袭人对比,有一种很武断的分析和评判,我们很多人看人的角度其实有一点太过主观,有人对我们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过解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某些人做着奴才却有着主子的思想,身为奴才却拿主子的眼光审视和要求别人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觉得晴雯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姿态,那我们是站在了王夫人这个主子身份上去看晴雯的,而为什么贾宝玉却喜欢晴雯,因为他看人的角度不一样,他没有把自己看人的角度放在主子这个位置上,或许他是站在奴才的角度去看晴雯,也说不定,你可以试试以这样的角度看晴雯会有怎样的认识,因此他喜欢谁和不喜欢谁,其实是在作为曹雪芹的一个代言人,曹雪芹的审视角度就是没有站在一个主子的角度写红楼梦,这就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人人平等了,因此我们也就更不应该有一种对人不平等的心态去审视别人。

人与人的不平等,源于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奴役人而使用的一种思想,因此评判很多事或者人,我们首先要放弃这种余毒的存在,说了这些,还要为了回答之前有些读者留言说,“曹雪芹没想那么多,是你们自己想的多了”,说实话,曹雪芹还真想的比我们对,不然他的作品不会流传到现在,很多人把他看低了,纵观现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必然有着伟大的哲学思想在支撑,大家可以去归纳一番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们接着来分析袭人,我们口口声声说袭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奴才,但我们细看,在晴雯摔坏扇子那一段内容,晴雯和宝玉吵架,袭人一口一个“咱们”一口一个“我们”,当时晴雯说出了一句反驳的话,说“自己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作者写这些话不是闲笔,红楼梦几乎都没什么闲笔,我们细品这些话,袭人就是在不断的试图从奴才身份往主子身份上靠,然后自己与宝玉有了那种亲昵关系之后,就用主子的口气批评晴雯,这种心态与晴雯那种心态比较是一种什么心态?

晴雯在处理坠儿时的心态完全是出于对怡红院的名声考虑,替宝玉考虑,这样一比较我们看看谁的心态足够的坦诚、真诚,一目了然,袭人除了表面上好脾气,认真细心之外,她的性格是压抑的、隐忍的、分裂的,这就造成了她后面状告王夫人的一番行为,而晴雯是坦坦荡荡做自己,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晴雯,就算是伤害人,我也是伤在表面,晴雯浪漫但不放浪,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宝玉想和晴雯一起洗澡却被拒绝的内容,就是来体现这种纯真率真的人格!

在这里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再引用过多的内容来对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认识,有些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有一定的缺点才会显得可爱,人一旦没有缺点,你有可能会感到她的可怕。

最后宝玉选择了晴雯为他去送手帕,这就是宝玉选择支开袭人让晴雯去送的原因,自古红娘都是解风情之人,如果换成袭人,一句“混账话”就会瞬间杀死你的生活情趣,我们幸运的是活在了一个物质并不匮乏的时代,但我们要知道这个时代里,杀死爱情的往往不是背叛,而是寻常的相处,有时我们赢得了海誓山盟,却输给了柴米油盐。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