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ILEGE Amalia Ulman「秀」出來的優越或許只是幻影

2014年,一名叫阿瑪利亞·烏爾曼(Amalia Ulman)的姑娘開通了Instagram,在社交網絡上“秀”著自己的“模特生活”,併成功吸引了10萬粉絲。但幾個月後,這個姑娘卻宣佈,所有這一切都只是一件藝術作品。而這個今年29歲的女子,真實身份卻是一個藝術家!

“我叫阿瑪利亞·烏爾曼,雖然是個鄉下姑

娘,但一直夢想著成為模特。”2014 年,這個叫

阿瑪利亞·烏爾曼(Amalia Ulman)的姑娘開通

了 Instagram,搬去洛杉磯,宣告自己新生活的

開始。

“誰想到,模特的生活會這麼艱難。很快我

就花光了所有的錢,該死的男友還劈了腿。”故

事發展急轉直下,“無奈之下,我傍上了大款”,

空虛的生活讓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她磕上了藥,

不停地 po 露肉照片,“成為模特好像什麼意義了,

反正該有的我都有了。為了拴住大款的心,我去

隆了胸,雖然很疼,但是值得”。

最終,阿瑪利亞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決定洗心革面,“我要找回自己,重新開始人生。

我開始吃健康的食物,做瑜伽”。“經歷這段黑暗

時光後,我回歸了家庭,並且遇見了真正愛我的

人。”

“你終於想通了”“祝福你”“加油,不要

放 棄生 活”……175 張 Instagram 照 片吸引了

近 10 萬粉絲的關注。直到開通 Instagram 四個

月後,阿瑪利亞在網上發了一張帶有玫瑰花的黑

白照片,並配文 :“The End”(劇終)。她高調宣

布之前發表的所有狀態都是她精心策劃的一個

藝術作品,名為《卓越與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所有的粉絲都炸裂了,幾個月來

一直關注的勵志網紅竟然是個坑。

這個假網紅是個真藝術家—1989 年出生在

阿根廷、成長在西班牙,隨後在倫敦學習藝術、

如今生活在洛杉磯韓國城的阿瑪利亞·烏爾曼的

個展《優越》(Privilege)於 3 月 22 日至 5 月 19

日在北京金杜藝術中心舉辦,15 件攝影作品和 3

件錄像作品,回應了《卓越與完美》的“角色扮演”,

揭露了當下人們在職業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矛盾

與反差,更探討當代女性生活中的生理身份與社

會身份的共存及矛盾。

想要左右大眾簡直易如反掌

在《優越》中,阿瑪利亞親自裝扮成辦公室

白領,運用多樣化的視覺材料,如《紐約客》風

格的卡通、短視頻、時尚大片,以及來自辦公室

文化的圖像,採取寫實的手法,將日常職業生活

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通過超現實的形象表現出來,

展現了女性一生中的特殊時期 :懷孕期間的職業

生活。

這件結合了表演、影像、聲音、自動機械裝

置的《優越》曾在 2016 年第九屆柏林雙年展上

參展,而在北京的展覽上,它的展場設計非常獨

特 :以“辦公室迷宮”的形式讓觀者在其中跟隨

阿瑪利亞的視覺引領,從而找到迷宮出口,在找

尋和觀展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一次自我心理和情感

的追蹤過程。“我們將地板改為辦公室的地毯地

面,並加入了以前裝置中的一些元素,比如紅色

帷幕,我希望展覽能貼近‘優越’的主題。”阿

瑪利亞·烏爾曼說。

“在柏林展出的是各種各樣的草圖,而北京

展示的更多是結果,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一

個創作週期的結束。”談及北京展與柏林展的不

同,阿瑪利亞·烏爾曼如是說。在《卓越與完美》

完成後 4 個月,她開始一點點把與新創作有關的

照片放到網上,“一開始,我只是通過某張自拍圖,

放一個心情欄,分享一些我喜歡的雜誌或小玩意

兒的照片;之後漸漸地,我圍繞這個想法發展出

了一個故事,讓自己的表演愈發激烈,甚至荒誕。”

於是她加入了懷孕的元素,“懷孕是我作為一個

女人的慾望、希望和恐懼,但同時也是一種自我

複製的想法。”然後她感覺“需要一個夥伴”,“我

的第一個想法是老鼠,但老鼠是城市動物,而且

很容易把它可愛化 ;於是我選擇了一隻鴿子來出

演我的知心朋友—沒有人喜歡鴿子,它們無聊、

不說話、不可愛,所以我選擇了和鴿子 Bob 一起,

當 Bob 第一次出現在我的數碼照片中時,我讓所

有人相信了它剛剛從我辦公室的窗子飛進來。”

阿瑪利亞·烏爾曼在創作中逐漸發現,觀眾

對 Bob 的態度的變化,其實是人們投射到 Bob

身上的特質。“起初我的粉絲們對 Bob 並不感冒,

有人想讓我把它打發走,有人教我怎麼做陷阱,

有人甚至叫我怎麼殺死它。後來慢慢地,隨著它

在我的社交網絡上頻繁出現,它也在我的粉絲當

中贏得了好感。這確實很有意思 :人們都開始把

它當人來看待,而不再當它只是一隻普通鴿子了。

在經過了《卓越與完美》的實踐之後,我發現對於某一特定群體,想要左右大眾簡直易如反掌。

Amalia Ulman,《優越》,北京金杜藝術中心

Amalia Ulman,《名譽》,巴黎新畫廊

Amalia Ulman,《名譽》,巴黎新畫廊

Amalia Ulman,《優越》,北京金杜藝術中心

社交網絡是枯燥現實生活的延伸

說著和《四重奏》裡來杉有朱差不多的話,

阿瑪利亞·烏爾曼在創作中卻不像有朱那麼“灑

脫”:為了《卓越與完美》這個“網紅養成計劃”,

她潛心一個月研究“網紅是什麼鬼”,學習網紅的

說話方式、自拍風格和愛加的標籤,下了一盤大

棋。她發現能紅的差不多都是三個路數 :穿高腰

短褲用單反自拍的文藝嬉皮輕雞湯、金·卡戴珊

風格的名媛範兒,還有米蘭達·可兒健康生活的

鄰家女孩。她根據“可愛女孩”、“蜜糖女孩”、“生

活女神”這三類風格,給自己編了一個連貫又具

有普遍意義的劇本—開端、高潮、結尾,都安

排好了:“整個作品有著起承轉合。我染了頭髮,

改變了衣著。我在演出,這不是我自己。”

作品發生時,很多人真的認為這個女孩整了

容、隆了胸 ;而當阿瑪利亞宣佈這是一件藝術作

品的時候,甚至有人不相信,他們寧願相信自己

看到的才是“現實”。“這次創作是一種觀察他人

的方式 :我想要探究人們陰暗的一面,揭露他們

鄙視女性的心理。當我開始創作第三章時,人們

開始覺得這很無趣,這種現象在那些最受關注的

twitter 上簡直太普遍了。他們就是喜歡看自暴自

棄、沉浸在毒品和抑鬱中的人生。我想用《卓越

與完美》捅破這層窗戶紙。”這個基於 Instagram

的計劃,因表達自己對虛擬網絡行為以及女性個

人形象塑造與男性視角之間的關係等多方面探索

而被倫敦 White Chapel 畫廊和 Tate Modern 邀

請參展 ;事實公開後,阿瑪利亞·烏爾曼恢復了

黑頭髮,她的 Instagram 賬號更火了,她也被《T

Magazine》稱為“新一代藝術家”和“第一位社

交網絡藝術家”。

“雖然烏爾曼使用 Instagram 創作,但 這

些作品最終的歸屬總是畫廊或博物館。”Tate

Modern 攝影部高級策展人西蒙·貝克(Simon

Baker)的看 法 似乎解 釋了《卓越與完美》被

New Museum 收藏的原因 ;而對於它的評論早

已遍佈網絡。不過阿瑪利亞·烏爾曼自己說 :“這

不僅是一個諷刺作品。我想要證明女性氣質並

不是生物特徵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後天構造

的結果。”阿瑪利亞·烏爾曼看似隨機的自拍,是

一種“自拍者的隨機”假象。普通人在日常生活

中的自拍都十分精心地設計時間、角度、光線和

自身狀態,在互聯網上呈現出一種自然抓拍的效

果,而阿瑪利亞·烏爾曼的“自拍”與發佈平臺

共同蘊含著一種真實與虛假的矛盾,這種矛盾成

為推進“表演”的動力,讓它更具吸引力。

除了《卓越與完美》,她 還在巴黎的 New

Galerie 舉辦了《名譽》(Reputation)個展,山寨

的 Miu Miu 鞋、合成塑料製品和陶瓷做的氣球仿

製品回應了“山寨”的社會現象。儘管評論界早

已將她和尼爾·貝盧法(Neil Belonfa)、鄭曦然(Ian

Cheng)、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塞西爾·B·埃

文斯(Cécile B Evans)等年輕一代新媒體藝術

家並列討論,甚至與馬塞爾·杜尚、安迪·沃霍

爾、辛迪·舍曼、理查德·普林斯等使用互聯網

和角色扮演方式進行創作的前輩藝術家等量齊

觀,阿瑪利亞·烏爾曼卻並不覺得前輩的創作對

她而言會有“影響的焦慮”:“我的這些表現對我

來說是自然的—四處走走、去購物中心、旅遊

和看電影,這些對我的影響更深。”

甚至她覺得,早年間的家庭生活才真正塑造

了今日的她。“與傳統的美術相比,我在童年時期

接觸更多的是非主流文化。那時我的父母很喜歡

漫畫,還有封面女郎 Bette Page。有一段時間,

我對攝影產生了興趣,攝影當中有很儀式性的一

面,十分吸引我。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發現了

mouchette.org,這個互動網站為即將進入青春

期的少年發聲,在那裡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幾年

後,我在倫敦上學時,逐漸接觸到了賈倫·拉涅

(Jaron Lanier)、虛擬現實和一本名叫《Mondo

2000》的網絡朋克雜誌。正是這些認識,促使

我向藝術方面發展。”她說 ;因而她的作品往往

能講一些行為藝術式的作品與浸入式的裝置、雕

塑、視頻、聲音以及氣味混合在一起。

比起當一個因“發裸露的性感照片”而吸引

男性的“網紅”藝術家,雖然她的作品將數碼世

界與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但阿瑪利亞·烏爾曼

明顯更愛那個生活中有點小神經質但又真實的自

己 :在北京的街頭舔著冰淇淋,在日本的射擊室

裡做一個“冷酷殺手”,或者在華盛頓的展覽現

場擺弄作品用的鋼絲。“我幾乎從不上網—我可

以從網絡中獲得很多信息,並且可以與不同地域

的人們進行交流 ;而社交網絡對我而言,只是一

種和親密好友或親人們共同分享和交流的途徑。”

在她看來,社交網絡意味著虛構—特別是在兩

次與社交網絡相關的創作之後,“我對它不再感

興趣了,它像一個枯燥的現實生活的延伸”。

儘管社交網絡上有一個“懷孕”的阿瑪利亞,

生活中又有一個愛吃冰淇淋、喜歡文具的阿瑪利

亞,但她始終認為,她們都是“同一個阿瑪利亞”—

會畫漫畫、長得好看、聲音也超甜—或者從另

一個角度說,阿瑪利亞·烏爾曼的創作告訴我們,

要成為一個“網紅”藝術家,前提必須是長得美。

快問快答

Q:你曾說最喜歡的交流方式是寫信、很喜歡文

具。現在還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和愛好嗎?

A:是的,當然。這是我最喜歡做的事之一。我和

朋友之間至今仍在使用寫信的方式進行交流,

這也是我從小就有的一個習慣。

Q:你為什麼會選擇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

A :那裡充滿活力,非常熱鬧。我是歐洲人,

不可能住在郊區。另外,那裡有很多人,有很多

我走路就能到的商店。

Q:你喜歡的藝術家和電影人有哪些?

A:我特別喜歡露易絲· 布魯克斯,還去讀了她

的回憶錄—《好萊塢的露露》,她的文筆很好,

是個很有思想的女人,完美地描繪出了那個流

於表面和廣告的世界。我還喜歡王家衛、奧利

維耶·阿薩亞斯、霍爾·哈特萊、維姆·文德斯、荒

村醫、弗朗西斯·埃利斯。

Q:《優越》曾與Gucci合作,品牌會對創作有怎樣

的影響?接下來會有繼續和品牌合作的計劃嗎?

A:品牌是《優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

況下,我同意這個與品牌的合作,因為它和整個

敘事結構保持一致,達成一種建設性的關係。只

有當品牌合作與我的藝術創作相契合時我才接

受,我不希望我的創作翅膀被切斷。

Q:能否透露你接下來的創作計劃?

A: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