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后四岁登台,在生命最后时刻,她选择在舞台上笑别人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登高观赏长安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诗人对这两句诗持有不同的观点,一说夕阳代表没落,是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感叹,充满着无奈、伤感的情怀。

另一说是夕阳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接近黄昏之时,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即使夕阳渐渐隐去,但依然美丽。在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有一位女子,在她生命的最后,真正体会了李商隐的心境,她在舞台上最后一次演唱《夕阳之歌》。

1963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生了一个女孩,她排行第四,父亲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梅艳芳。梅艳芳的父母经营一家歌舞团,梅艳芳从小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聪明伶俐的她四岁时就第一次登台表演。

1982年,19岁的梅艳芳参加了歌手大赛,她演唱了一首《风的季节》,以酷似徐小凤的低沉嗓音,打动了评委和观众,从而一举夺得冠军,被华星唱片公司看中,和这个崭露头角的新人签约。

签约之后,便出版了梅艳芳平生第一张唱片——心债,销量还算不错,但烦恼也随之而来,问题出在梅艳芳的形象设计上。梅艳芳嗓音低沉沧桑,舞台经验丰富,举手投足之间一点也不像刚出道的新人。

因此,在她的mv中被打扮的清纯如学生妹的形象,不被观众接受,认为她是装出来的。还有媒体拿梅艳芳小时候的演出大做文章,说她穿衣一点也不暴露的原因是身上都是纹身和针孔,是个“瘾君子。”

面对无风三尺浪的新闻,梅艳芳内心感到苦闷,同时压力也很大,那段时间,她经常借酒浇愁,但是家人却对她的苦楚不闻不问,十分冷漠。这时一个懂他的人出现在她的身边,这个人叫做刘培基。

梅艳芳出第二章专辑《飞跃舞台》的时候,刘培基带着梅艳芳去剪了一个颇具时代感的短发,再让她穿上质地很好的大衣,浑身散发出中性的味道,这个造型大获成功,一扫之前观众对她“装”的印象。

到会面的《赤色梅艳芳》、《似水年华》和《坏女孩》三张专辑,刘培基更加大胆,干脆让梅艳芳穿上男装,戴上墨镜,与之前红得发紫的歌星徐小凤、珍妮的淑女形象反差巨大。

梅艳芳在八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建立了一个从未出现的个性、超酷的女歌手形象,而后她的造型也更加丰富、立体。在《妖女》中,梅艳芳又变身印度美女,《似火探戈》里又成了热情似火的阿根廷舞女。

在《烈焰红唇》中,她显得高贵、神秘、性感,令纹身谣言不攻自破。到了《淑女》这张专辑,她穿白裙戴头纱,但没有一点之前装扮学生妹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梅艳芳是东方的麦当娜,不过比起麦当娜,梅艳芳夫人百变造型不止局限于舞台,在银幕上的角色同样是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梅艳芳一共拍了四十多部电影,她是演技精湛,戏路很宽。

从文艺片、喜剧片到动作片她的表演游刃有余,她演过歌女、女侠、家庭主妇,甚至反串角色。但是在所有角色当中,梅艳芳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就是《胭脂扣》中的如花,她曾经说:希望自己将来的遗像,能够用如花的剧照。

那么梅艳芳为何对这个角色如此看重呢?《胭脂扣》当中,张国荣扮演十二少对梅艳芳扮演的如花,说过这样一段台词:十二少说你有很多种样子,哪几种?如花问。十二少答,浓妆、淡妆、男妆,没有化妆,还有如梦幻月,若即若离花。意思是永远看不够。

在电影之外梅艳芳与如花何其相似,她是百变天后,有很多不同的形象,在爱情之路上,她和如花一样为爱奋不顾身,但正如我们大家所知,她的爱情次次落空。结局就像《胭脂扣》的歌词:祈望不再辜负我,痴心的关注,问哪天会重遇。

但梅艳芳没有如花的果断,她有很多放不下,正是因为放不下,梅艳芳才会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千里迢迢飞往日本,去看望那个在二十年前曾经深爱过的男人。

在梅艳芳过世之后,有个日本男人多次到香港祭奠她,这个人就是日本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男歌手近藤真彦。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就是翻唱他的代表作。

1985年,梅艳芳前往日本做宣传时和近藤真彦相识,一见如故。后来近藤真彦到香港演出,两人再次相遇,很快坠入爱河。在热恋之中,分别两地的他们每天都要打一个多小时的越洋电话,互诉衷肠。

这场异国恋非常浪漫,像樱花一样美丽、绚烂,却也像樱花一样,短暂的开放而最终飘零。原来近藤真彦在日本还有一个公开的女友,这个女友也是当时日本著名的女歌手,丝毫不输给山口百惠。

梅艳芳意识到陷入了三角恋,便决定退出。但近藤真彦这个渣男却屡次打电话向她解释、道歉,并且保证会很快和前女友分手。梅艳芳天性纯良,她相信的这个渣男的谎话,只可惜这个信任终究是错误的。

后来梅艳芳得知,近藤真彦的女友因为他和别的女人幽会,而在自己家中割腕自杀,梅艳芳这时才彻底清醒,不再理会近藤真彦。时隔二十年,近藤真彦早已结婚生子,而梅艳芳却在2003年在孤独中去世。

梅艳芳唱了差不多36年的歌,在她的成名曲《歌之女》中,她的童年生活得到了真实的还原。一个衣衫破旧的小歌女,以歌止饥饿。她的一生都是在舞台上度过,可以说舞台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精神食粮。

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她坚持在红馆接连演唱八场,朋友劝她不要硬撑,她回答说:不做便没得做,我的心愿是死在舞台上,我不避讳。

梅兰芳的父亲早逝,她的母亲带着四个儿女在香港打拼,生活非常的艰难,为了补贴家用跟着姐姐梅爱芳,在荔园游乐场唱歌卖艺,梅艳芳是家中的老幺,但没有得到更多的宠爱。

梅艳芳自幼就靠卖唱维持生计,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过早的失去了童年。那时候的香港不同于今日,人们普遍都看不起卖艺的人,统称他们为“戏子。”因为这种偏见,梅艳芳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她曾经说过:童年的我就像怪物一样,小朋友和同学都不和我一起玩耍。

在学校也同样遭到老师和同学的白眼,从小又没有父亲,梅艳芳就更加渴望母亲的爱。但是梅艳芳母亲又忙于生计,哪里有时间顾得上小女儿的情感需要呢。童年经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有的人因为童年受过伤害,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轻易流露真情。

梅艳芳却恰恰相反,童年的伤害却让她学会了宽容和善良,因为渴望被爱,她对感情非常执着,无论是家人、朋友、恋人她总是百分百付出,她曾经说过:假如问我,到了百年归老的那天,有什么可以带进棺材,我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真情。

在旧式江湖里历练多年,梅艳芳身上有着江湖儿女的典型特征,她性格豪爽,逢单必买,有求必应。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想借钱不打算还,就找梅艳芳借。一句调侃的话,足见梅艳芳的重情重义。

而她的这份情谊,也注定给她带来伤害。1987年,28场演唱会的最后一夜,梅艳芳拿到了酬金。本来是件好事,梅艳芳却留下了眼泪。刘培基问她怎么了,她说:你不知道今晚外面有人追债吗?

原来,梅艳芳替人作保,借钱的人不还债,放债的人就向她追讨。可是一场的酬金怎能偿还数百万的债务呢?对于梅艳芳来讲,被外人骗伤心一场就过去了,真正令她绝望的却是她的亲人。

两个哥哥仗着母亲的偏袒,经常向梅艳芳要钱,后来为了帮助大哥开狗店,梅艳芳更是被骗走上百万。梅艳芳的姐姐梅爱芳因癌症去世,母亲组办抗癌协会,梅艳芳倾囊相助,换来的却是令她不堪重负的财政赤字。

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最终令亲情裂痕无法愈合,梅艳芳去世之前立下遗嘱,没有给两个哥哥留下任何财产,反而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刘培基留下两处房产。刘培基对于梅艳芳来讲,不单单是工作的伙伴,二十年的相处,一点一滴的积累,两人更似亲兄妹。

当梅艳芳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时候,她写信给在国外的刘培基:人生在世只是梦一场,一切都是天意,我只希望我能和我的好朋友,欢度可能是短暂,但多姿及丰富的时光。

刘培基接到信后,即刻赶回香港,陪伴在梅艳芳身边。2003年,在梅艳芳最后一场演唱会中,它穿上刘培基给她设计的白色婚纱,将自己嫁给了观众和她热爱的音乐、舞台。回眸梅艳芳的一生,她大情大性,令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