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胡适是好友,既写诗又研究红楼!说的这8句话让人眼前一亮!

俞平伯

1900—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创始人。

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富有爱国精神。在诗歌上,提倡“诗的平民化”。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作品中的思想如何呢?他的文学语言运用的如何呢?哲学诗画精选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8个名句,一起来品读。

1,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

2,密匝匝的绮恨追逐着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3,“流水落花春去也”,是别时的容易;“天上人间”,是见时的艰难。

4,太阳倦了, 自有暮云遮着;山倦了,自有暮烟遮着;人倦了呢?

5,人世中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仔细想想无非是梦中的电光,无非是无明的幻相,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偎依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6,凉月凉风之下,我们背着秦淮河走去,悄然是当然的事了。如回头,河中的繁灯想定是依然。我们却早已走得很远很远,以至于后来各不相见。

7,讲到读书的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愈穷。

8,痴人说梦,会有另一痴人倾耳听之,两毋相笑。

俞平伯不仅散文写的好,而且还是位古典诗词大家,他写的古典诗,押韵,富含自然意境,往往融入了个人与家国的哀思。这里,为大家精选了两首——

《栋花1》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栋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

《栋花2》

此树婆娑近浅塘,繁英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俞平伯书法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