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東嶽泰山,拔起於魯中南群山上,古名岱山,又稱為岱宗。它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一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如今每年還在以0.5毫米的速度慢慢增高。

泰山山勢挺拔雄奇,山間飛瀑松濤、景色壯麗。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揮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中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泰山主要風景名勝點有56處,如泉水甘冽的五盤池、古柏參天的柏洞、猶如雲梯的十八盤、聳入雲端的南天門、白練高懸的黑龍潭瀑布等。而紛至沓來的文人墨客、來此封禪祭天的歷朝君主,也使得泰山成為罕見的歷史人文薈萃的遊覽勝地,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如岱廟、王母池、紅門宮、鬥母宮、五松亭、南天門、碧霞祠等。

大自然為泰山創造了諸多景觀,其中的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更被稱為岱頂四大奇觀。泰山雄偉的山勢使它的日出顯得尤其壯觀而動人心絃,旭日東昇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日出之時,隨著太陽的緩緩升起,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泛白,慢慢透出暗紅色的光芒,直至最後變成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朝陽如同火球一般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宏偉壯觀,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歎為觀止。岱頂觀日曆來為遊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說到泰山,便須提到著名的“泰山十八盤”。十八盤位於對松山北,處在高阜之上,雙崖夾道,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達到70°~80°,在不足1000米的水平距離內競升高了400米。泰山又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前393級為“慢十八”,再至昇仙坊中767級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後473級“緊十八",共計1630多級臺階。當地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泰山在五嶽中名聲最著,除了自然景觀的豐富多彩之外,其原因也與始於秦漢時期的封禪活動關係密切。歷代帝王在此封禪祭天,藉助泰山的神成鞏固其統治,而泰山則因封禪告祭而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一座自然山嶽,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親臨封禪祭祀,並延續數千年之久,堪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