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北洋海军公所—最欧化之处 最豪华之所 曾七易其主 现在难看


说到甲午战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洋海军,而如今的旅顺口区港湾街45号,就是当年的海军公所旧址,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曾在这里办公。自李鸿章在旅顺口建港开始,它居然七易其主。这样的沧桑,即使翻遍了整个世界史,恐怕也绝无仅有。


如今,旅顺口区港湾街45号,是海军基地某部机关大院。临街的铁栅栏大门已经上锁,宽敞的院内不见一个人影,外墙旧而斑驳的办公楼也因为下班门窗紧闭。铁栅栏大门外,两边各有一座灰白色混凝土质地的哨楼,里面却没有站岗的兵,看样子早已弃置不用了。
如今基本框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当年防雨的顶盖如今更换了质地,当年好看的前廊现在改做了房间。即使这样,整个建筑还能看出它们昔日曾经有过的尊贵,那些附着在墙脚柱头上看似繁琐的细节,那些属于欧式建筑固有的符号,仍在证明着它们的血统和出身。

的确,这个院子的第一任主人来自法国。1889年,旅顺口建港工程在天津招标,这是一单大生意,最后被法商德威尼揽到了手。对习惯享受的法国贵族而言,别说要在海外工作几年,即使是度一次时间不长的假,也要看有没有舒适考究的住所。
这一点,在李鸿章向朝廷呈报的账目里就可以看到,三座欧式办公房,花定银25000两。只是不知道,这三座洋房属于法商自建自住,离旅之后,作价卖给了李鸿章,还是在承包合同里,原本就包括这个项目以及所花的银子。不管怎么说,在当年的旅顺口,这个院子是最欧化之处,最豪华之所。
从甲午战争爆发开始,海军公所几易其主。在这个院子里,丁汝昌只呆了不到四年,甲午战争就爆发了。1894年11月21日,旅顺口被日军占领。这里的一切,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清政府拿白银赎回的旅顺口,竟然在两年后得而复失。1897年12月,以还辽功臣自居的俄国,打着借港过冬的幌子,不管清政府是否同意,径自把他们的军舰开进旅顺口。1903年,当尼古拉二世宣布把远东总督府设在旅顺口,这个院子最豪华的那一座洋房,就成了第一任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的办公室。日俄战争获胜的日本将这个院子再次变成日本海军最高指挥机关。开始叫旅顺镇守府,后来改叫旅顺要港部。
1945年,苏联打败日本关东军后,这里被苏联海军司令部取代。几年后,毛泽东去了莫斯科,他几乎是以不怕撕破脸皮的强硬姿态,逼斯大林跟新中国签一个友好条约,旅顺口和中东铁路终于归属中国。1955年,新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司令部在港湾街45号入驻,中国人做了这个大院最后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