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诏安北关"走贡王"》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一一端午节,南诏北关街都要隆重举办"走贡王"这样的民俗活动。这个民俗活动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传说,南诏原来是畲汉杂居之地,唐朝时,这一带经常发生"蛮僚啸乱事件"。朝迋派陳政父子率兵进驻。陈政死后,他的儿子陈元光继任,率领部将沈世纪,许天正,李伯瑶,,张伯纪,马仁,欧哲等人剿抚兼施。此后,随陈政父子入闽的数千将士便定居下来,共同开創,建设这新建制的漳洲,他们的后裔都成了漳洲的居民,并世世代代尊奉陈政父子与六部将为先祖。

南宋绍兴年间,朝廷后来追奉陈元光为威惠王(即开漳聖王),六部将为侯,各地都建庙祭祀。南诏城西良峯山麓也建起一座拥有九间九落的宏伟威惠王庙,奉祀陈聖王与六部将。明嘉靖年间,因贼乱,庙被毁,各路乡人冒火从庙中抡救出庙里的主要神像,并另行建庙或寄庙奉祀。其中陈元光被崇祀在南门内,称威惠王庙。沈世纪寄祀在北关"保生大帝"庙内的"将军亭",李伯瑶寄祀在北关教练夫人庙内。每年端午节,乡人赛龙船,里巷竞唱龙船鼓歌。于是将军亭与教练夫人所属的社众便分别将沈世纪与李伯瑶的神像抬舁出来,这就是走贡王的由来。

走贡王时间在中午时分,将军亭和教练夫人所属的社众便分别将沈,李二位神像請出来"营神"。将军亭内沈世纪的神像需十位壮汉方能抬起行走。“营神"时,走在队伍前面是两个人,一人手提一桶盐米,一人挑两桶"午时水",手里拿着用榕树叶和柳枝绑成的枝条,一路抛撒盐米与“午时水"开路。继而是两面悬挂"金"字旗的马头锣与合社平安的大旗。紧随的是沈世纪四十二种兵器。

​​​

其后是一小孩捧着沈世纪小尊金像,仪仗队和信众随后,最后才是高大的沈世纪金身。而从教练夫人庙里抬出的李伯瑶的神像从对面而来,两王相遇时必甪翟扇隔开。(一种雉羽做成的扇子)其意思是“王不见王"。两支队伍沿着北关,东北,澹园几个社区行走,队伍行走在小巷时路窄可慢走,但一到宽阔街路时必须快跑,表示做为下属将领要朝拜陈聖王的急切之心。所经过之处,家家都置香案祭拜,以祈平安祛邪。这个活动从中午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算圆滿结束,各所属社众分别将沈世纪与李伯瑶神像抬回庙。这就叫"走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