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致的文人·赵蕴玉二十世纪笔墨汲川系列精品展明日开展

韵致的文人·赵蕴玉

二十世纪笔墨汲川系列精品展

TO BE A LITERATI

EXHIBITION OF ZHAO YUNYU’S ART

FEEL WITH SICHUAN-CLASSIC WORKS INTHE 20TH CENTURY

联合策展:赵杨 崔念晗 冯石

2018/6/12-2018/9/12

四川美术馆四楼精品厅(人民西路6号)

布展现场

记赵蕴玉作品展

当下处于艺术多元化时代,水墨的当代性实践还在进行,当然,在观念之下的水墨早已不是探讨所谓中国画的概念。而讨论传统中国绘画习惯性自然的回溯到笔墨的书写性上。今天我们可以相对较多机会在各类展览或自媒体形式中能看到宋元明甚至文人画概念形成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绘画书法作品及大量文献信息,但经历时代剧变之后的中国,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等改变,使我们实际上很难再有机会去直观的了解这些创作年代久远的作品背后,支撑其内核的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建构过程与身处不同时代历史时期真实的文化政治情境。

赵蕴玉青年时期

与妻儿合影

这种境况或许间接导致后来大量中国绘画仅仅停滞在单一图式感复制的浅表化。而剥离了自身时代所处社会情境与艺术情境的绘画形成的巨大落差,使得作品无法获取更多意义。

先生京剧扮相

赵蕴玉先生是民国出身的一代,这代画家已处于传统文化及政治结构整体衰落的时代(加之新思潮的“硬着陆”让文化面貌更加复杂),然而传统私塾教育,依旧以儒家文化为根基(虽然民国学校式教育已兼有所谓新学之元素),使得这代画家依然存留一些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痕迹,有一些特质甚至在非常长的时间段里都在深层的影响其生活习惯及为人处世等日常行为,经历文革前后,依旧保存其儒家文化的品性。

先生抚琴妻子(中)女儿(右)

展览亦试图以时间为线索,着重展示先生五零年代前后至八十年代的人物、山水创作,呈现图像之中微妙变化与艺术家不同时期创作思想之关联,并配合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图片及物品,以此作为一个局部的切面,来窥探传统文人画家如何构建自我精神内质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探讨各时代艺术家选择自身作品审美形式与其日常生活、行为及社会各类环境中构建的感官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

赵杨(蕴玉先生之孙)

2018.5.26于紫竹山房

《十二花神》

本次展出均为赵蕴玉先生家属珍藏之作,以文人品质为主线,展出人物、山水作品20件,扇面3件,印章7方,为大众熟知的创作于1947年的《十二花神》、60至70年代的《闺中十二赏心乐事》均在其中。

布展现场

还包括他毕生成就涵盖画、书、诗、印、鉴,展览希望通过对作品的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的呈现,将贯穿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的精湛技艺与人文品质同时传递给大众。

布展现场

四川美术网(www.sichuan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