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形式与本体—李连志的现代水墨创作

艺术简历

李连志,笔名墨溪,山东沂水人,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高评委。

自然、形式与本体:李连志的现代水墨创作

文/盛葳

李连志的中国画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创造力,风格面貌颇有特色,自成一家。尽管他曾经在艺术学院接收过良好的传统中国画教育,而且具备较为深厚的笔墨素养,但就其近些年的创作而论,创新大过传承。从李连志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并不仅仅希望走一条传统的“由技进道”的艺术进阶路,而是非常主动地对自己的笔墨,尤其是形式语言及其背后的本体观念提出挑战,进行实验。在以“借故”而“开今”为上策的中国画坛,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有风景的土地·高秋》98×180cm

对于传统的山水画而言,“与古为徒”不仅仅是对经典名作、既往风格的“模仿”,更从视觉秩序方面体现出古代社会特殊的“世界观”:对外部世界、客观自然的把握并非是通过偶然观察所捕获,而是在既定思维方式框架下对对象进行的适度调整。传统西洋画的方法改变了新中国以来中国画的基本面貌,瞬间的视觉捕获更占据优势。本质上,这不仅仅是艺术观念和绘画技法的变化,而是因社会变迁、时代更迭而产生的“世界观”变化:那些亘古不变的“自然”已经被时刻刺激我们眼球的现代炫目景象所取代。如何看待和把握我们赖以生存天空与大地?其基本观念和方法都已经完全更改。

《有风景的土地·夏梦》98×180cm

李连志的绘画学习始于这样的基础,但是,一方面,他既没有沉醉在古典的世界中,单纯重复宋元意象,也并非所见即所得,将自己观察的纷繁现代世界原样搬到画面上。在他的艺术世界中,视觉的秩序和结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尤其是在他的风景作品中,自然中那些吸引我们眼球的表面细节均被简化,对表现整体结构无益甚至引发歧义的部分都被他大刀阔斧的笔法砍去,只留下最为必需的形式表达。

《有风景的土地·青香》98×180cm

“有风景的土地”系列作品并没有陷入一花一木、一树一石的简单现实再现中,艺术家通过块面与设色的分割,将山脉与天空的拼接,山峰与山峰的并置,田地与田地的接壤,大地、河流与岩石的组合等关系展现出来。一方面,这种质朴的结构性表达更为本质将中国北方的景象勾勒在我们眼前,另一方面,所有的形、色,线、块、面有具备了自身的视觉意义,而不仅仅是为造型服务,因此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立的生命。

《有风景的土地·辽远》70×136cm

如在《有风景的土地·湖》、《有风景的土地·辽远》、《有风景的土地·宁静》、《有风景的土地·夏梦》、《有风景的土地·香雪》、《有风景的土地·远秋》等作品中,李连志采用了横构图,天空、山脉、土地或河流将画面上下分割为三个主体部分,在中间的山体部分,着力于不同形象块面进行拼合,在大构图的三个部分与山体的关系之间,块面彼此组合形成具体形象,但同时有相互挤压,产生力的互动。正是视觉自身所展现出的力度感赋予了北方风景的浑然一体的气势,也给予观众以更为厚重的心理感受。

《有风景的土地·宁静》70×136cm

对结构和结构力度的强调,是突破绘画古典形态,从而使其成为“现代”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西方现代艺术诸如塞尚在对圣维多克山的描绘中寻找其内在形态,还是八大、石涛以来对点、线、面之秩序的探求,均是如此。在更现代的水墨形态中,李可染的红色山水、贾又福的巍巍太行,均是通过块面的组织与线条的分割来展现画面的结构、建构形式的张力。李连志的山水同样具有形式自律的艺术生命。在《翠雨生云》、《有风景的土地·苍岩山》中,其形式规律被发挥到极致,几欲直奔抽象。在《有风景的土地·篱笆》、《有风景的土地·高秋》、《有风景的土地·香翠》、《有风景的土地·陇西》等作品则将竖直的篱笆、树木作为分割横构图的“破”点,为画面的浑厚力度带来一丝轻松。

《彩云之南·逸圃》50×45cm

这些作品以水和墨的淋漓尽致为特点,但在描绘夏景时,干笔的皴擦则增加了树木森林的质感。除北方的大山大河,李连志还有不少描绘南国瑰丽风景的作品。“彩云之南”系列,大体上保持了他的基本风格,但根据地域风貌之不同,又对具体的描绘方式,尤其是在组织构图和色彩施赋上颇有另一番特色。无论是“团”或“条”状的白云,菱形的房顶和土墙,还是层层叠叠却秩序井然的梯田,朱红的岩石与土地间以扶摇苍翠的孤木,每一根线条、每一面体积、每一块颜色都恰到好处。如果说袁运生等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描绘的云南重新发现了“色彩”,那么,李连志笔下的云南则把“色彩”装入了“结构”的艺术本体框架内。因而,在此意义上,李连志在画“风景”,更是在画“画”。

《高山》210x240cm

无论是他的风景,还是人物,可以阅读到的,不仅仅是一时一刻瞬间的视觉欢愉,更多的是绘画形式自身的秩序,这种秩序消除了表面的浮光掠影,试图通过言简意赅的形象和语言去发觉绘画自身的真谛。在李连志创作的一系列人物画中,让人领略的,并不仅仅是异域同胞的风土人情,鲜活生动的表情、姿态与情感表达并不那么重要,而隐藏在那些通常审美评价标准背后的永恒形式更是他创作的灵魂。他甚至还创作有一些以深厚黑白为主色调的风景与人物作品,其中所展现,无疑更加明显地提示出形象的秩序与结构,相较于再现式的记录,这或许更加具有绘画的本体意义。

《湖》45x45cm

再现或表现自然,是绘画创作的第一步,在“再现”与“表现”中寻找更高层次的“自然”的根本“结构”,则是艺术本体探索更加深入的体现。一方面,这种关于形式的本体探索深深隐藏在中国古典绘画的深处,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成为“现代”之关键。通过二者关联性的有机结合,这正是李连志艺术创作所具有的深层意义,也是现代水墨探索可行的一条通途。在今天这个图像时代,“艺术”并不缺少“视觉性”,而是缺少“哲学性”。作为一个研究个案,李连志以他的创作为我们提示出新的可能。

《玉米的味道》250X210cm

作品欣赏

《大地》260X210cm

《光阴》80x45cm

《沐行》80x45cm

《暮色》80x45cm

《蛰伏》35x50cm

《昆岗》45x45cm

《南山》35x50cm

《净泊》45x45cm

《往日》45x45cm

《企兑》45x45cm

《原石》45x45cm

《山泉》45x45cm

《无量寿》45x45cm

《嵬坡》45x45cm

《不过》45x45cm

《浴湖》45x45cm

《蕙韵》45x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