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邳州喜床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邳州喜床画是画在喜床(俗称面子床)上的一种传统民间绘画。据历史记载,邳州喜床画起源于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唐、宋时期,邳州喜床画己发展较为成熟,在民间普遍应用,绘画制作的品种和数量有很大提高。明清时,邳州喜床画已经进入千家万户,邳州每个集镇、乡村都有各具特色的喜床制作、绘画作坊。民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前,喜床画在苏北、鲁南地区农村广泛使用,深受使用者和欣赏者的喜爱。

邳州喜床画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民众生活的转变,家具行业的更新换代,喜床画也随着老面子床的淘汰而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制作工艺,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都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邳州喜床画亟待进行全面的挖掘保护。

邳州喜床画流布于邳州接壤的苏北、鲁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邳州市戴圩镇、邳城镇等乡镇。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在邳州青年人结婚时,上辈老人给子女打制结婚用床,并在喜床面子上绘制、雕刻传统风俗纹样,取其纹样的谐音、寓意,期望子女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合家安康、传情达意,寄托美好的祝福。故其图案多以吉祥喜庆题材为主,如娃娃坐莲花,意为“连生贵子”;月季花和花瓶,意为“四季平安”。每套喜床画都有其独到之处,每幅吉祥寓意图案都把美好愿望与美观实用结合在一起,相映成意,仔细品味其中寓意,更是余味无穷。

邳州喜床画的表现内容有人物、花鸟、瑞兽、山水等,其绘画形式分为传统复制和现代创作两种,表现手法则有工笔重彩、单线平涂、刻绘等。

喜床画的绘制技法与过程有手绘(1.创作、复制画稿;2.复制拷贝正稿;3.用毛笔勾勒墨线轮廓;4.用颜料绘色)和雕刻绘制(1.将喜床面板进行打磨处理;2.创作、复制画稿;3.在打磨处理好的面板上创作、复制画稿;4.用刻刀刻制花纹;5.打磨花纹;6.在花纹上用颜料绘制勾勒;7.刷涂桐油或清漆)。

所用工具有毛笔、板刷、色碟、砂纸、各种雕花、雕刻用具及颜料、桐油、清漆等。

邳州喜床画把现实和理想融为一体,内容涉猎广泛,民间历史故事、历史传说、神话佛像均是传统喜床画的主要题材;民风民俗、人文风情、生产生活是现代喜床画的表现内容,真实再现了苏北农村的人文精神面貌。邳州喜床画的画面构图,吸取了传统民间绘画的精华,构图简练,夸张概括,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淳朴粗犷,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

邳州喜床画风格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章法模式,不受任何约束,表现手法有写实、变形,多种画风并存。创作主题源于生活,艺术造型自由奔放,朴素大气,不拘泥于单纯的生活模拟,而追求神似和美的自然统一。

主要价值

邳州喜床画自然生动,寓意深刻,构思和表现手法没有陈规定律,作者将自己的愿望在画里尽情地抒发。画面造型雅致朴实,生动传神;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绘制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有着较强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邳州喜床画题材广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今人物、神佛造像、生产生活习俗、乡土民风民情、吉祥喜庆、山水风景、花草鱼虫等都是喜床画绘画的内容,它多层面地记录了中国民间绘画的发展过程及发展变更历史。六千多年来,由彩陶绘画衍生而来的邳州喜床画伴随着民间绘画的兴衰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全面地传承了邳州民间传统绘画的工艺绘制技法,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借鉴不同门类的艺术精华,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民间绘画,是研究传统民间绘画及现代民间绘画的珍贵史料。

邳州喜床画于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