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客家:他和霍金一样对宇宙好奇探究,却被黑了八百年

3月14日霍金先生升入星辰,物理水平不一的全中国人民开始刷屏关注这位以渐冻之躯拥抱宇宙,拥抱生活的科学勇士。霍金先生对宇宙的关注,令人想起800多年前一位积极探索宇宙,四岁就开始“问天”的哲人——朱熹。但是,中国的贤者受到的待遇远远差于外国的霍金。

范曾先生画作,描绘了一位清雅有趣的朱子

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中国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范宽排第59位。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但在现代,他的思想光辉却几乎被误解埋没。

朱子诞生于客家祖地所在的福建三明尤溪。闽北与闽西客家,历史交流频繁,可说是互为源流。所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褔地”,朱子桃李天下,他到过的很多地方悉数成为文雅福地。在福建看到朱子的书法典雅俊伟,真是“阳刚之气排岳倒海,长观之能强人气骨”,结合他的许多通透清新的诗词,会感觉到朱子的大气清雅气质。字不一定如其人,但能写出这么清俊豪迈书法的人,和很多书上写的朱熹形象是迥异的。

朱子的书法,沉着典雅、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于是客名君翻阅史料,试图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朱子,并探求他和客家的关联和影响。然后我发现,“孔子之后,一人而已”,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即使是过了800多年,不管是人生、学问、做事、管理,朱子都是一位卓越的楷模。我们今天,有了大历史观的信息条件,看人理应更清晰。

1

朱子的名字是一幅印象派的画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一位全才型、天才型的人物,他是划时代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诗人、书法家,远不止是相对抽象和疏远的“理学家”。

朱子为梅州丰顺(原属潮州)题写的摩崖大字“落汉鸣泉”

八百多年来,朱子曾被元明清三朝皇帝奉为圣人,被李约瑟和莱布尼茨尊为二进制和天文的科学启蒙者,也曾被政敌或别具用心者污奏黑成了扒灰妾尼的臭男人,被一些文学作品描绘为冷酷无情的卫道士,被近现代的标新立异者认为是禁锢人生欲望的腐儒,真是冰火两重天。

朱子的名叫“熹”,晨光之熹微,早晨天边微微的亮光,这种光一般呈现红色(朱),所以他的名就是一幅印象派风景画——《日出》。

莫奈的《日出》——初生之阳绽放出红色的、熹微的光芒

朱子的字由老师李侗所取,叫“元晦”,后来朱子谦虚地改为“仲晦”(元是万物之始),号晦庵,晚称晦翁。古人名字反义相协,晦和熹(明),取自《易经》的“明夷”卦,“明夷”卦下离(日)上坤(地),意思是太阳隐入地下,所以朱子的字是另一幅风景画——《夕阳》,这时候,光明隐退,君子“宜于艰难中守正”,宜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坚守正道,以待明时。

明夷卦

那时“晦”还是个好字,选择隐藏的意思,用晦则明。朱子是深谙《易经》的大咖,而朱子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在光明隐退时努力留住光明,继学开平,并于艰难中坚守正道。

朱熹又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号“文”公,晚年自称“茶仙”。从这一堆名、字、号,可见他一生游历讲学之广阔、中年之坎坷及晚年之病痛和自嘲。

曾国藩写过《养晦堂记》:“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这段话很符合朱熹,也是朱晦翁的人生。他遭受了“举世不见知”的历史命运,却如曾文正公说的那样“无怨”,那样“无闷”。

朱子写的“两仪生四象”

2

有为青年,立志为往圣继绝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福建三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三明,是客家祖地所在;闽北,是客家的源流。

朱熹少年时种下的樟树,被尤溪人称为“沈郎樟”

朱子对三明尤溪的影响深远。《崇祯尤溪县志》:“尤溪,万山之中,重冈复岭,重林茂树,岚风阴翳,旧称山洞。土瘠收薄,洞民多负气剽悍。后,晦翁生于其地,以化诲之,士遂知学。……向之剽悍者遂守分耕樵,而风俗日变矣。”

朱熹重农务本、兴文重教、为政清廉、循理守礼、忠孝爱亲等思想,已经深入尤溪人的日常和三观。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自幼聪慧善言,求知欲强。朱熹“孩提问天”、“沙洲画卦”、“二度桃花”、“智胜棋王”等典故,还有“观书有感”等诗文,尤溪人都朗朗上口。民国十六年《尤溪县志》载:“紫阳夫子(朱熹)生之辛壬癸甲,野火同时并起,现出文公二字。”预兆一代宗师出世,至今当地人们仍津津乐道。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七颗黑痣,列如北斗。朱熹的真实画像,除了他的自画像(是的,朱子会画画),大部分露出脸右侧的,都有这北斗七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朱子像

网上传的一张戴着官帽的大白胡子脸的,没有北斗七星,经学者考证应是张冠李戴的其他人(《朱子伪像考》)。

与宋代画像风格不符、著录不详、据说是朱熹的人像

据记载,绍兴三年(1133年),朱熹四岁时,父亲朱松指天示曰:“此天也。”熹即问曰:“天之上何物?”六岁时在其父书房观卦本,入迷甚深,每以竹枝为笔,常在溪边的沙洲上画卦。

从孩提时就好奇宇宙及万物运行规律的朱子,一生崇尚孜孜不倦地“格物致知”。他对天地人的思考,对宇宙的思考在《朱子语类》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他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让李约瑟觉着他是一个自然主义者。

朱子写的《周易本义》——研究《易经》必备读本

朱子还是个小鲜肉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出色的才学和才能。

朱子19岁中进士,23岁被任命为福建同安县县长,四年任期政绩斐然。他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方法管理县事,排解了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28岁,儒、禅、 道、 诗、 兵法无所不学的朱子,在看了南宋官场和社会现实之后,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他决心振兴儒学,拜李侗为师,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要像横渠先生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

创建慈善“社仓”福泽八百年

五夫社仓遗址

乾道四年(1168年),朱熹38岁,目睹闽北连年水旱,百姓不得温饱,在崇安县鼓动富户发粮救灾,约三年后于五夫乡首创社仓,这是一种类似NGO的慈善机制。朱熹与乡绅刘如愚联名向官府借米600石,赈贷饥民,贷米于冬季归还,收息二分,小饥荒则利息减半,大灾全免。

朱熹开创的社仓,运作保持独立于官方权力系统之外,

地方官员只在放贷及还贷时应邀前往监督,对社仓业务并不能干预。朱熹相信,只要“官司不得抑勒,则(社仓)亦不至骚扰”。

朱子巷

社仓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老百姓不逃不抢度过了荒年,贷米得以尽数归还。接着,他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民间储粮社仓制,以备灾荒扶贫济困,普救民间苍生。此奏很快被恩准,并颁行天下。

“二十余年,里闾安帖,无复他变,盖所以阴消而潜弭之者,皆社仓之力也”。这种模式经由朱子的学生进一步推广全国,并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今社仓落落布天下,皆本于文公”。他的创举,好比1974年创立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

4

一生辞官20次,为官9年政绩斐然

朱熹从19岁中进士到71岁去逝,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

朱子书“明伦堂”,之后这个牌匾成为书院必备

朱子官至秘阁修撰、宝文阁侍制。朱熹为官极其清廉,且任事勤勉高效,政绩斐然,史载“深入民间,整肃吏治,凡有病民之政,悉加革除”。

他当官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艰巨的赈灾工作。他常轻车简从去基层调查和落实提体察民情。“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后来宰相王淮虽然反理学但觉着朱熹赈灾有效屡次推荐。

二是长效的教育工作。他大兴教化,复兴书院,讲学授徒。朱子一生大兴教化,亲自讲授,所教之处文风盛行,人才辈出,影响数百年。他广立书院,由他创建、修复,题诗、题词以及读书、讲学过的书院达67所之多,影响最大的,数他复兴的白鹿洞书院和修复的岳麓书院。

三是棘手的革弊工作。朱子重视调查,善于发现问题,革弊救民,申请减税,处理或惩治荒政的贪官等。“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朱子这种清正不阿,得罪了不少官吏,也给他自己带来了风雨如晦的晚年。

朱熹一生清贫,曾被孝宗称为“贫守道,廉退可嘉”,他当官廉洁到什么程度,“上欲奖用廉退,以励风俗”,他也都推辞。南宋朝廷文弱,官场积弊很深,朱子提的革弊和抗金建议每每受阻,所以朱子看透了,更倾向著书立说,医治思想,朱子弃官从文,而后来骂过程朱理学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也是一样的。

在朱子的一生中,有文字记录的,有20来次辞官。因不满朝廷对金国的妥协,和官吏的腐败,也自认为不适合做官。1148年,“罢归请祠”,1149,“以疾辞”,1165,“论不合,归”,1170,“以未终丧辞”,1171,“以禄不及养辞。”1173,“于义未安,再辞。”1174,“力辞”。1178,“熹再辞,不许”。“以前所奏纳粟人未推赏,辞”,“辞不拜,遂归,”1187,“以疾辞,不许”,“熹力辞”,“再辞职名”,“熹再辞”,“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辞”“除知静江府,辞”“差知潭州,力辞”、“熹方再辞”、“熹行且辞,除焕章阁待制、侍讲,辞,不许”,经过皇帝苦口婆心地劝他留下来给他讲经,朱熹才肯留下来。“以疾再乞休致”,“申乞致仕”。

朱子唯一传世的大字行草作品《秋日告病斋居诗》

2013年由黄柏林先生花2000万从美国买回

51岁时,朱熹在江西南康任地方官,他为抗灾“恐惧忧劳,顷刻无暇”,累病了。卧病中朱熹卧病中思念故友,想故友劝其莫再留恋官场,及早退隐,于是动情作了《秋日告病斋居诗》。董铢远来探望老师,朱熹写此卷以赠。现在我们看这飞扬的文采和豪迈的书法,字里行间,爱民的公心和归隐的念头矛盾交织,深刻却无奈。

5

六次弹劾丞相姻亲,引来人生第一黑

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淳熙八年(1181),宰相王淮推荐朱熹到浙东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蠲除税租、禁止苛扰、激劝上户。”(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一)。

朱子的自画像(碑刻拓本)

福建建瓯朱子石刻像

这个刻字碑石在文革期间被迫藏在猪圈里

在巡视灾情的过程中,朱熹发现台州知府唐仲友的贪赃渎职已引起公愤。唐仲友是王淮的同乡兼姻亲(其弟媳是王淮之妹),“因尽得其促限催税、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仿造官会等事”。

现在如果要研究假币制造史,少不了提唐仲友。他富甲一方,私营织染、刻书产业、垄断当地海产买卖、让蒋辉伪造纸币等,甚至给台州造了一座桥,也是为了收过路费,是一位“朝中有人”、善于“多元化”经营的“敛财高手”。

唐仲友这样的“理财高手”盘踞地方,赈灾工作没法开展。所以朱子掌握足够证据之后,开始弹劾唐仲友。他三个月内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累计数万言(《晦庵集》)。之所以上六次,是因为前几次弹劾都被王准扣压,唐仲友还派人打朱熹下属。朱子当时只是浙东提举的身份巡视台州,没有权力干涉司法,所以他的武器就只是上奏章。

“臣自按发之后,见在巡历,不曾回司,所勘狱情,无容得有干预。”(《晦庵集》)。

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坐着大轿,携带二百多担装满金银细软的财宝,告“老”还乡。面对朱熹的第五次弹劾,王淮下令免了朱熹浙东提举一职,同时也免了唐仲友江西提刑一职,然后又任命朱熹为江西提刑,试图造成朱熹弹劾他人为自己谋官的假象。朱熹对朝廷失望,向朝廷交了第六道弹劾奏章后,也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回到闽北潜心传道授徒。

涉此案的,有个“色艺冠一时”的台州官妓严蕊,受唐仲友宠爱,她“招权纳赂”、滥用“公库轿乘钱物”,“贪婪奢侈、仗势受贿、挥霍公款、诈骗钱财”(谢桃坊《宋词辨》)。唐仲友和其他人还为了严蕊争风吃醋。唐仲友案由绍兴府负责勘治,严蕊则被收押在台州狱中,由通判赵善伋审问,且一审即供,朱熹并未直接干预

会写词的妓女严蕊让很多历史男人怜香惜玉的保护欲和英雄感爆棚,包括很多写野史的男人,如《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的周密、《夷坚志》的洪迈、《雪舟脞语》的邵桂子、《说郛》的陶宗仪、《词林纪事》的张宗橚等。

洪迈虚构了严蕊《卜算子》作诉冤情的风流艳案之后,历史的脏水开始泼向朱子。

这些人对严蕊与唐仲友之间的感情大肆烘云托月,美化严蕊,贬低朱子,说朱子拆散唐严的爱情,明明无法干预司法的朱熹被说成严刑拷打严蕊……明代的凌蒙初的《拍案惊奇》根据洪迈改编了严蕊的故事,把视民如伤的宋代大儒朱熹丑化为泯灭人性的小丑。只有《齐东野语》的周密在故事结尾侧漏了严蕊的本质:严蕊被台州通判释放之后骗光了谢元卿的家产,“元卿为之心醉,留其家半载,尽客囊橐馈赠之而归”。

6

晚年遭遇迫害,迎来百世第一黑

朱子的晚年风雨如晦。王淮一手导演了反道学恶浪,韩侂胄发起了“庆元党禁”……

“且将余日付残编”

朱子的自画像及题诗

南宋王朝庆元二年(1196年)十二月十六日,“庆元党禁”开始。宁宗时的外戚韩侂胄一度把持朝政,朱熹的挚友、时任宰相赵汝愚则是韩侂胄的主要障碍。韩就通过设立“伪学”之说,同时打倒赵汝愚、朱熹及其门生。对朱子进行诬奏和弹劾的人中有两个“表现突出者”,一个是胡纮,一个是沈继祖。

胡纮年轻“未达”时,曾到建安去拜谒过朱熹,清贫的朱熹以自己日常吃的米粥招待,胡不高兴了,觉着朱熹招待不周,认为在山里人至少得拿鸡肉和酒菜招待。“纮未达时,尝谒朱熹于建安,熹待学子惟脱粟饭,遇纮不能异也。纮不悦,语人曰:“此非人情。只鸡尊酒,山中未为乏也。”遂亡去。及是,劾赵汝愚,且诋其引用朱熹为伪学罪首。汝愚遂谪永州”。

庆元党禁时,胡纮“锐然以击熹自任”,各种诬奏。

弹劾时胡紘已经升官,没有弹劾资格,就把写好的奏章给沈继祖,“以疏章授之,继祖谓立可致富贵”。

在由胡纮杜撰、沈继祖提交的弹劾朱熹的奏章中,罗列了十大罪状对朱熹进行迫害和丑化,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冢妇不夫而孕”,最后,主张将朱熹斩首,以绝“朱学”。

最后诱尼和扒灰这两条够绝毒,现在很多人一提朱熹就骂他这两条,唾沫星子飞溅地鞭挞古代的贤者,和800多年前没吃成鸡就怀恨在心的胡纮瞬间合体。朱子晚年遭受的境遇可想而知。南宋统治者的管理水平也可想而知。

在庆元党禁中,赵汝愚遭谪永州并很快暴毙,朱熹被弹劾挂冠。宋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道学。之后还把道学先生视作“逆党”进行清洗打击,被朝廷列为“伪学逆党”的官吏多达59人,朱熹自然便是这个“伪学逆党”的领袖。

赵宁宗赵扩下旨,免去朱熹焕章阁待制一职,取消朱熹所有俸禄。同时朝廷下达了一道命令给国子监,将朱熹著作的书板和已经出版的书,全部销毁。由此,天下“谈朱色变”,朱熹的不少门生作鸟兽之散,或藏匿自保,或改换门庭,有的就跟躲瘟疫一样避之不及。

自绍熙五年闫十二月(即庆元始年前一个月),“内批罢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之后,庆元二年十二月,朱熹因为赵汝愚之“暴死”不平上书而再次被诏“落职,罢祠”,庆元三年十二月宋宁宗“置伪学之籍”,庆元四年五月又有“诏严伪学之禁”,如此,打击不断。

朱子的晚年贫困潦倒、迫害不断,但他很淡定,尽管承受多种压力,他一方面孜孜不倦地“讲学不休”,另一方面,笔耕不辍,至生命终止,一直在修改他的书。

尽管家境清贫,朱子仍一如既往地接待“诸生”,且以“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尽管友人好心“劝其谢遣生徒”,以免增添麻烦,惹是生非,他也只是“笑而不答”。尤其在病情恶化(“病且革”)临终之时,朱子“正坐,整衣冠,就枕而卒”(《纲鉴易知录》)。生死之间,一代哲人朱熹非常从容。

真正通透的哲人或思想家去世都很从容,遗言也通透霸气。王阳明病痛在船,弥留之际淡定地说:“我心光明,夫复何言!”马克思的遗言是:“真罗唆,滚开!没说够的傻瓜才有临终遗言!”

朱熹晚年居住、讲学之地——考亭书院

1192年朱熹筑室居考亭,后因四方来学的人多,进一步改造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朱熹即将下葬之时,就有右正言施康年进言:“四方伪徒聚于信上,欲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短长,则谬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引自《纲鉴易知录》)

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尽管党禁严酷,路近的学生都来奔丧,路远的则私相祭吊。据说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辛弃疾哀痛,千里迢迢前赴送葬,写祭文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7

“存天理,灭人欲”?

“伪学”冤案在朱熹死后九年(1209年)得以昭雪,朝廷为朱熹恢复名誉,追赠中大夫、宝谟阁学士。朱熹理学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朱子行书瀚文稿

客名君看了好多恶毒地骂朱子的文章,包括某些篇篇10万+的老年公知或著名教授写的,他们的依据主要是上述野史和沈继祖的弹劾奏章,现如今攻击朱老先生人格的,无不是捡洪迈和沈继祖的桃色牙喙,没有几位真正读过朱子的书。在中国,因为不少人不爱读书、看不懂文言文,并且习惯道听途说,所以朱子仍然在继续被黑之中,与国外将朱子学说深入分析的汉学研究形成鲜明对比。

客名君于是想看看朱子原著到底怎么说的,翻了翻《朱子语类》,发现这是一个和弟子天天讨论天文学、抽象哲学和科学问题的宗师,那个被人鞭挞的“存天理,灭人欲”字眼迟迟没有在我眼前出现。我只好借助机器,用kindle全文检索了一下朱子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中“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关键字出现的频率。结果发现,完全匹配的条目为0,也就是说,朱子根本没有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

在Kindle中以六字全文检索《朱子语类》的匹配结果

按照批判者的逻辑,朱子应通篇反复强调这六字。然而,《朱子语类》里面,朱子并没有这么说。为什么往后八百年,大家一有什么欲望不畅达、或者夫妻生活不和谐,或者批判女性缠足,就把黑锅往朱子或程朱理学头上一扔,一句话,“因为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甚至无视明清有《金瓶梅》这种作品。

朱子所背负的这种逻辑不通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是如何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产生的,又怎样以讹传讹、众口铄金的,不甚清楚。但Kindle的结果显示——朱子并没有强调这个,也没有这样完全匹配六个字的说法。

这六字近似匹配的文句只有1条,来自《朱子语类》卷十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8

愚者见石,智者见泉

字面上的“天理”、“人欲”,一般人太容易望文生义,这个概念不是朱子发明的。

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学生问朱子: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朱子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为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食欲是天理,要求过度奢侈的山珍海味,就是人欲。不节制过度的欲望,是要像西门庆一样年轻轻就把自己搞垮的。

而且他说:“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那些说理学家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的,可以洗洗睡了。

朱子早年是学佛的,所以他可能认为人家一定懂这个过度与否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同境地下不同,只有一生坚持不懈地明明德、格物致知,才能做到。然而,大概很少人真正懂,也会去做。

所以这就是儒学的难度。也是备受诟病之处。希望靠人自身修行来自我觉醒。然而早年学佛的朱子,明知道人性刚强难化,却知其不可而为之,推行教化,进谏君主,弹劾贪官,著书立说。

儒字怎么写,人之需也。联系孔子所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朱子所处的那个偷安腐败的王朝,掌握资源的人的欲望没有任何限制,在那些时代,要么通过战争获取更多资源,要么,在马斯洛低层次的欲望中醉生梦死,战乱频仍,君王寿夭,王朝更迭。

在那种时代,人之需是什么?节制低层次的欲望,做到有度,从而实现可持续化,把精力用渐次实现马斯洛的高层次欲望中。如为天地立心等横渠四句。如修齐治平。如“仁”。

儒,人之需。孔子尝试提出了what(仁),孟子和荀子尝试提出why(因为性善或者性恶),而朱熹尝试提出了how(格物致知)。后续王阳明和曾国藩也延续探究朱子的how。

举个例子,“明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让良善的、符合天道的心性义理发显出来(明天理),让邪恶的、过度的欲望“人欲”减少并渐次消除(灭人欲)。理学认为“心本合理而增损出人慾,故人当格物以致知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反哺己心。”

朱子肯定正常的物质需求,并非要扼杀人的所有需求,而是认为应该有一个度,人欲就是过度的超越常理的物质欲望。

尽管如此,这个要求太高了!人往往善恶兼有,天理和人欲共存一体,而且,人人都有“自私的基因”。去恶从善,主观自觉必须辅以科学制度。好比分蛋糕,如果你让人人都像孔融让梨那样自觉,不如安排一个制度:负责分蛋糕的人最后一个吃。

孔子和朱子不是当权者,他建议的分蛋糕的科学制度,能给人民整体福祉帕累托改进,但是会触动分蛋糕者的利益,所以当权者不听。所以只好通过倡导自觉。而人在这个自觉修行的过程中,智慧提升,整体福祉也会改进。

相当于要求“君子”修行,抵抗各种诱惑,不越界。这是高级的智慧,也是高级的德行。朱熹自己做到了,他的很多弟子也做到了,但是对于掌握资源者和一般人、非读书人,是很难的,因为掌握资源者的越界成本或寻租成本太低,而非读书人或一般人不经教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界。

后世的明朝清朝,又往往把懂得这个界的人杀光了,把约束这个界的机制(如丞相制)改了。有好也有不好。但是不好的这个锅,又让朱子背了。

位于武夷山的朱子故居——紫阳楼

朱子15岁起在此楼堂住了近50年

其实朱子说的这些话,根本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考察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论述对象,可发现朱熹针对的不是针对平民大众,而为了警醒“学者”、“君子”、“皇上”,掌握国家资源的上层统治者,最有条件或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望,而忘了天理。他在延和奏事中,建议统治者“深求天下敦厚诚实、刚明公正、之贤以为辅相”。

在《庚子应诏封事》中,朱熹又提出“正君心”、“立纲纪”的问题,曰:“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朱子的论述是基于南宋的时代为统治者建言。作为深谙《易经》的哲人,他的思想有着十分抽象深奥的哲学成分,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写到这里,客名君举个例子,现在的区块链,实质上是在按照朱子所希望的“明天理、灭人欲”去重构生产关系。

市场经济,像看不见的手,存在客观的“天理”,必须信息对称,必须信誉对称,才能长久。区块链以客观的分布式记录机制,保证符合市场经济“天理”的交易会发生,而因为记录的客观、加密、去中心化,所以那些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或者集中垄断资源满足过度“人欲”的交易则将遁形,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那种难以控制的“克己复礼”,而是自然而然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成帕累托最优,实现大众福利的最大化。

这个道理,与中本聪最初设计区块链的体悟,大体相同吧。然而大部分人只是鞭挞古代圣贤的理论,不懂得应用。就像中国父母,从来都是骂孩子的缺点,不鼓励他的优势。要都像南宋王朝对待朱子那样对待贤者,

像很多以讹传讹者、积毁销骨那样对待一个真正做学问的朱子,这种土壤根本不可能培育出霍金这样的天才。

理论归理论,主观性太强的理论,其应用和诠释又成了另一回事。骂的人就会追根溯源,让思想家背黑锅。客名君听过一位崇尚西方理论、生活在美国的人说,“儒家成了统治者的帮凶”。看来,他们一定有更完美的学说。但是,在批判之前,儒家的四书五经都读过了么?《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都读过了么?

朱子说,“人人都想做贵人,不想做好人”。说的,是人性。

9

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德国汉学家阿尔弗里德 伏尔克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中,把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他说朱熹掌握了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因此与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相比毫不逊色。李约瑟则把朱熹的“理”看作是客观世界的秩序、模式和规律,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朱熹从事教育50多年,在宋代儒学中最为博学,广注典籍,对经、史、天文、地理、音乐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启发式,主张自己读书,探索道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据说被称为”欧洲良心”的德国康德学问与朱子很有渊源。因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世界遗产。

李约瑟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并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李约瑟文集》)

朱熹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极大地影响了莱布尼茨和波尔,引发了现代物理大师的创造灵感。

朱子门人和弟子很多,依据美国陈荣捷先生的考订,共得488人。但根据《紫阳朱氏建安谱》等书记载的,超过500人。朱熹的挚友、诗人陆游在为朱熹弟子方士繇撰写的《方士繇墓志铭》一文中说道:“朱公之徒数百千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约数,但朱熹门人之众,由此可知。

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是著作最为丰硕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和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126种著作,共400多卷,其中:文集104卷,撰书200多卷,言论集140卷,以及由他编次、注释、校刊的书270多卷。还有1200多首诗词留存于世(一说300多首,这个有待核查)。

朱熹的著述卷帙浩繁,真正体现了他复兴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决心。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续近思录》最后一句话“平生自知无用,修文字小补于天地”,足见朱子的苦涩之心。

若读《朱子语类》,可发现朱子的博学多识,先王正典、先秦诸子、佛学、诗词、历史、文学无所不窥,无所不晓。朱子全书有二十七册之巨,而理学的内容只占其中的少部分,朱子在史论、经学、诗文方面都有极为高深的造诣。

朱子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宏大的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公元1212年,朝廷将朱熹的《四书集注》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颁发给太学遵照执行。明朝建立后(1368年)以朱熹的各种集注为宗,作为朝廷科举考试取士之书。

然而,在特殊的历史人群统治下,寻章摘句胜过了格物致知。这并不是朱子倡导的精神。

朱子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

网上一搜索,超过7成人是在关注胡纮和沈继祖为政治迫害朱子而捏造的桃色事件。好比关注杨振宁先生婚姻大事的文章远多于探讨他的物理学学术著作的文章。如此氛围下的国家,其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水平可想而知。

10

以家训和文风滋养的朱子后代及地区

在众人黑朱子时,有一类人不仅不会黑他,还会崇他,吸收他的科学精神和正直精神。这类人就是他和他的若干诚挚弟子的子孙后代。

闽北和闽西,互为源和流。汉人入闽西多从闽北过去,因此,闽北很多姓氏与闽西客家人是同祖同宗。闽西朱氏族谱称“朱子乃为客家学者”,其实南宋还没有形成客家一说,所以朱子只是部分客家人的祖先,这样说比较贴切。

朱子只有一个妻子,就是他的恩师刘勉之的女儿刘清四。刘氏育了三男五女,第四和第五个女儿,于淳熙元年和二年夭折了。刘清四于淳熙三年去世,终年46岁。妻子年过四十五,依然能够生儿育女,可见夫妻感情之笃。妻子去世时,朱熹才四十八岁,朱熹痛心疾首,翌年二月,亲选吉穴将其安葬在唐石里(黄坑)后塘大林谷,并发誓“生不同时,死同穴”,自己百年后也将葬于此。朱熹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四年的独身生活,把精力用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方面,终身不再续娶,更没有纳妾。

次年,朝廷命他知南康军,行前他特意去祭拜刘氏墓,并赋诗《唐石雪中》:“春风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唐石雪中》,《朱熹集》卷六)。朱熹辞世前不久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酹,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

朱子有三个儿子:朱塾、朱埜(同“野”)、朱在。朱塾在徽州婺源安家(今江西),英年早逝,从小被父亲送回祖籍地徽州婺源生活,二十岁的时候,到金华受教于吕祖谦。两年后,朱塾在金华结婚。绍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朱塾在金华县妻子潘氏的家中病世,享年三十八岁。朱塾的妻子潘氏,与朱塾结婚十五年,生六子,只有次子朱鉴存活,在朱塾去世的时候,朱鉴才一岁多。潘氏九十六岁去世,守寡六十七年。如今在婺源县传承至今的朱熹后裔就是朱塾的后代。朱埜的后代主要在浙江。朱在主要在泉州。

汀州与粤东的客家朱氏系朱熹后裔的一派分迁去的。客家《崇正同人第谱》中记载:“文公名熹,字之晦,后改仲晦,婺源人。父松为福建政和县尉,因侨偶建州,即今建宁……今岭表(广东)朱氏皆祖文公。”

朱子后代有不少是在闽北武夷山和江西婺源一代,然后从这些地方往南播迁。如朱塾后裔在南宋避乱南迁至饶平,再往南。不少是在客家地区,如广西博白松茂村朱氏,广东梅州丰顺绍阳朱氏、广东梅县城北朱氏等。

朱子第十六代孙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中的朱子像

朱子一生大兴文教,著书立说,可谓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朱熹治家同样严谨有方,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全文短短三百余字,讲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朱熹送长子朱塾去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求学时,还曾写过一封家书《训子从学帖》(又名《与长子受之》),在家书中语重心长教育朱熟勤学习、交益友,成为家书名篇。此外,朱熹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深受后人推重。里面的一些名言名句如“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广为流传。

《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客家慈善大咖田家炳从小就能记诵这份格言,并且年逾九十了还可以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并终生受益。

田家炳先生90岁高龄仍可以全文背诵《朱伯庐治家格言》

朱子以理学传世,以家训治家,朱子的后代保持着“忠厚持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家风,在历朝发挥着悠久的“正能量”,向南播迁到更多客家地区,也把文公的家风和文风也一并带过去。

安徽省档案馆藏朱熹画像(据考证作于明成化年间)

朱子后人保存的族谱,可以明确追溯祖先迁徙的足迹。例如根据族谱记载,广西朱氏的传承是这样的:熹公—塾公—立诚公—瞻公—贞公—念六郎—泗源—亨明(广东南海九江),亨明之后的第11世拱日公迁广西。

朱子的后代和弟子后代,名人辈出,在崇祖敬贤、崇文重教的客家地区尤其如此。这里举一些例子。

广东梅州丰顺朱氏,开基的丰山万五公在祖屋内办书房,名曰“绍阳书室”。“绍”的意思是“继续,继承”,“阳”指朱熹的别称“紫阳”,取名“绍阳书室”,其用意是明确“继承朱熹思想,以朱熹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

“绍阳书室”以朱熹儒学书香和诗礼遗风熏陶一代又一代朱氏后人,带来这方水土民风纯美、人丁兴旺、贤才蔚起。他们有的迁往广东的大埔、梅县、潮汕、揭阳、韶关、阳江等地,有的迁往海南、广西、港澳台地区,有的“过番”南洋,侨居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每年清明节,在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创业的朱氏后人,都会怀着一份虔诚之心汇聚其陵墓前叩首跪拜丰山万五公,以示纪念。

丰顺绍阳朱氏祭祖

朱德元帅是四川仪陇客家人,是朱熹第25世孙,他的先祖就来自朱熹四代孙朱浚。朱德的先祖朱聪一郎、朱万一郎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徙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村坪,后又移居梯下。朱德的近代祖朱仕耀于清康熙年间从乳源梯下入川,首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县,然后再迁仪陇县马鞍镇。

朱德元帅——四川仪陇朱氏

广西博白松旺镇松茂村的朱子后裔,有"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还出有被誉为广西清代"李清照"的杰出女诗人朱玉仙,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老一辈革命家朱光,爱国将领朱为鉁等人士。

“江南才子”朱光——广西博白松茂村朱氏

朱子的第三子朱在公的后代传到元益公之时,有一支系迁徙到梅州梅县。现居梅江区的城郊、城东、城北,梅县程江、丙村、雁阳、大坪、梅西、瑶上等地的朱氏苗裔大都是元益公裔孙,海内外约有二万多人。

梅县城北朱氏

马来西亚著名的孝恩集团创始人朱正华,就是其中一位。朱正华生于1931年,祖籍广东梅州城北镇干才乡石鹿村。他16岁时只身回到祖籍地广东梅州东山中学求学,后到马来西亚槟城创业。

马来西亚孝恩集团创始人朱正华——梅县城北朱氏

马来西亚孝恩集团朱兆祥一家——广东梅县城北朱氏

朱兆祥(左)为朱子第28代孙,妻子为演员胡静

写到这里,忽然觉着这几个地方的朱氏客家名人,长得有些像,鼻子和画像上的朱子有相似之处。再看看安徽枞阳的朱氏的朱光潜和朱枞鹏,以及福建省闽清的朱祥南,也是有点像。这个真是有些奇妙。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枞阳朱氏(非客家)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安徽枞阳朱氏(非客家)

朱祥南,朱熹第25代裔孙

马来西亚高登集团执行主席

曾连任三届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

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朱厝村朱氏

全球客家名人堂文章索引:

索引一:名人荟萃(by名字)

熊德龙叶澄海赖国传 刘水缪寿良 邹锡昌田家炳李东生

张一鸣王兴蓝灿辉张德兆蓝珍

周仰杰(Jimmy Choo)温惠仁(Robert Wan)伍冰枝

丘成桐郭华榕邱晓华陈兴动黄旭华杨伟光蒲慕明饶宗颐

林风眠李金发罗大佑侯孝贤野曼罗九香李惠堂张国荣方文山谢宇威何雯娜彭于晏李丹妮巫漪丽张浚生

叶剑英罗卓英抗战客家孙中山姚子青蒲良楼他信 英拉

太平天国曾国藩(1,2,3) 罗芳伯

潘了拳 何南凤

……

名人之“他山之石”(介绍非客家名人,如潮汕商帮等):

王阳明巴菲特王卫马斯克

……

索引二:文化随笔(by 风俗或者文化关键字)

故居山歌楹联堂号武功食茶寻梦环游客家女长相抗战 建筑月光光童谣

互联网龙岩帮大河 LOGO萝卜丸客家话冬至 圩日语文学堂正月半爱情客家民谣王子和公主客家来源祖先和福文雅的靠椅

……

《水调歌头 · 遇见》《快雪时晴》《五月之初》《小雅小雅》 《南山南【(北大版)》 《东中》《客家四季歌》《在》《一生所爱》《五二零》《朱颜》《暮春》

……

索引四:客家沙龙(by沙龙期次、分享嘉宾或专题关键字)

1·邱晓华·经济展望2·陈兴动·川普主义3·郭华榕·客家文明4·余爱水·发展智慧5·蓝灿辉·肠道科学6·孙一冰·山歌纪录片7·梅新育·一带一路 8·张东江·军民融合9·熊志军·国企改革10·李春秋·丛书编写11·朱耀垠·养老养生12·王建都·文化交流 13·邱德增·易经智慧

……

索引五:地域客家(by地域关键字)

韩江(1,2,3) 加拿大毛里求斯梅县灵光寺

……

~~~~~~~~~~~~~~~~~~~~~~~~~~~~~~~~~~

这里写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却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