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眼识别问题公司,这是审计师不惜翻脸才换来的机会!

2017年上市公司的财报已经基本发完,但是在每年惯例的财务审计环节上,今年却有124家公司的财报烂到连审计师都看不下去,连交易所也忍不住发文件来问情况。

叫兽在上一篇财报入门的文章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已经说过,审计师因为是拿上市公司的钱,所以要换一个思维来理解财报的审核意见,例如下面。

本身审计意见的可信度已经打半折,如果连审计师都不信服的财报,这家公司的价值就直接打骨折,最后再遭到监管层的质疑问询,那基本就能确定是问题公司。

不过问题公司也有价值,当反面教材的价值。

今天就针对交易所对这些公司提出来的质疑,再结合《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一书,跟大家继续学习财报的阅读方法,并在文末分享那124家问题公司,希望大家不要踩雷。

01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虽然交易所的质疑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些固定的财报项目是交易所普遍关心的,分别是:

①、

应收账款占比过高,或者增长太快,或者损失计提太少

②、商誉大幅减少,或者占总资产比例太高

③、存货快速跌价,或者跌价准备不充分

看到专业术语先别犯晕,其实一点不难懂,而且我提炼的都是关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下面慢慢教你看。

02

应收账款,顾名思义就是应该收回来,但是没有收到的钱,说白了就是赊账或者欠条。

关于应收账款,主要有两个问题:

1)、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太大,也就是钱包里的欠条太多了,如果时间拖太长,可能变成坏账,以后也收不回来。

2)、应收账款增长太快,可能表明公司放宽销售政策,或者公司提前确认,甚至虚构虚增收入。

第一点烂账不难理解,但是第二点,为什么应收账款增长过快有虚构收入的前提?因为按照会计规则,就算欠条也能当做利润写进报表里,只是没有现金流入而已。

“我的确是把货卖出去啦,只不过是打欠条而已,现金晚一点就能收回来,不是没赚钱。”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2017年的财报中,天龙集团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34.71%,而且金额跟2016年相比增长47.02%,交易所就针对上面的情况来询问公司,问坏账计提的情况、欠条这么多的合理性在哪里等等。

当然,我不是质疑天龙集团造假,这年头乱写东西是要被警察跨省抓走的,这只是交易所的问题。真正借用应收账款来造假的是欣泰电气

欣泰电气由于IPO造假被强制退市,也是创业板第一家退市的股票。

他们当时欠条的比例也比较高,于是在半年报或者年报要出来的时候,大股东温总就从外面借钱,当做客户把钱还了然后降低应收账款。等年报发了以后,再把钱取出来还给别人,然后又把应收账款做回去。

为什么要来回折腾应收账款?因为欠条不等于现金,所以需要按比例提取坏账损失,就是先把欠条的金额打折,而这些减值损失会算入成本里面。

所以说,在发财报的时候降低应收账款,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虚增利润,然后业绩就好看了。

这例子说明,如果碰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太高,或者增长太快,就要提高警惕。

另外补充一些相关的教科书知识,跟应收账款相似的,还有应收票据,具体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承诺兑现给钱的单子,而商业承兑汇票,就是企业程度兑现的单子,其实本质上都是类似欠条的东西,但根据靠谱程度来分,可以排序成: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

对比起来,应收账款最不靠谱,但是不是完全没有应收账款就是好事呢?

不一定,这个要看产品的情况。像茅台这种地球人都知道的好产品,自然每个经销商都提着现金来买货,产品话语权这么强,欠条压根不收,所以茅台2017年一分钱应收账款都没有。

但是对于某些产品一般,市场竞争又很激烈的行业,几乎不可能没有欠条。

当年被刘姝威捅出来的蓝田公司,这家卖水产的企业年收入将近20亿,但应收账款只有几百万,难道他家的水产真的这么好,以至于商家要提着一麻袋现金来买鱼?

03

商誉,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商业的名誉”之类,一看就知道是比较虚的东西,事实上也的确是很虚的,举个例子。

比如A公司在收购B公司的时候,本来B公司公允价值是1000万,但A公司却花了1500万来买,那多出来的500万就变成商誉。

为什么A公司要高价买B公司?这是一笔赔本的买卖吗?

不是的。因为A公司可能看重B的品牌影响力,或者政府给的某些特权,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客户名单,这些东西不像房子、机器,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是很有价值的,所以A多花500万可能就是买了这些比较虚的东西。

这里要警惕的是商誉的减值。

例如交易所对巴士在线的问询函中说,公司计提了商誉损失15.38亿,而这笔钱是要往利润那里扣,所以导致公司在去年四季度突然巨亏21亿。

再如星期六,这家卖女鞋的公司,一开始发业绩快报的时候还说自己挣了2494万,结果后面改过来变成亏3.52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商誉计提了1.8亿的损失。

但是商誉这玩意不能一边倒说不好,因为巴菲特比较喜欢商誉比较大的公司,他认为这是可以不断创造利润的礼包,但是这种经验在我A不一定适用。

像巴士在线,本身这货是新嘉联并购巴士科技,然后改名成巴士在线来的,所以并购的时候就产生了15亿的商誉,而且占总资产的60%以上。后面因为总经理王献蜀失联,偏偏他又是巴士科技的核心人物,然后整个公司就这样被一锅端。

现在的股价是这样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自己看中的公司是借壳并购过来的,而且虚无的商誉占比非常大,就要警惕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

04

存货,这项目不难懂,因为做生意不外乎就是卖东西或者卖服务,会卖东西的肯定就会有存货。对公司来说,关键是存货的跌价准备问题。

怎么理解存货的跌价准备?食品药品很容易理解,过了保质期就不能用,但其他产品也有跌价风险,例如电子产品。

用一个笑话来打比喻:

一个黑道大哥走私被抓,死活不交代货藏在哪儿,重判二十年。出狱后领着小弟来到郊区,仔细辨认了一天找到了当初埋货的地方,又挖了半天挖出几个大箱子,大哥看着大箱子,紧紧地抓着小弟的手说:这批货一出手我们就有钱了,这几年的苦也没白受,咱们一起过好日子!打开了箱子,满满全是BP机。

这就是存货的跌价风险。

但问题是,这个跌价准备有时候会扣多了,有时候会扣少了,如果数额巨大,里面就可能有猫腻。

例如金盾股份,年报里公司有存货价值1.5亿,但只是计提93万,交易所就问他是不是计提少了。但相反的,圣莱达去年计提存货跌价1091万,比2016年大增3.7倍,然后交易所就问他大幅计提跌价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存货来造假,玩得风生水起的振隆特产

振隆特产是做果仁加工的生意,例如南瓜籽仁、松籽仁、开心果一类。

这家公司就没有计提过存货的跌价准备,然后通过高出成率和压低采购价的方式,提高存货价值。更关键的是,在销售环节他是对贸易商境外销售,通过虚增销售单价的形式来虚增利润。

虚增利润,但没有现金流,咋办呢?

用前面说的欠条(应收账款)盖过去,然后借用类似欣泰电气的套路,用第三方回款来把应收账款冲掉。这个套路最完美的地方是,境外销售又的确可以用第三方来回款,所以真的很难核查出问题。

看起来很完美的套路,但最后就败在存货上面。

这公司从来不计提存货损失,最后被监管机构突击调查仓库之后,结果发现大量发霉的原材料,最后事情败露。

顺带值得一提的是,存货和农业股是造假的“最佳搭档”,因为有些农产品的存货很难盘点,例如养树的、养鱼的,很难说清存货有多少,难不成一棵棵树地数,一条条鱼来数?

例如今年1月底,獐子岛的扇贝去旅游了,存货一下子又没了5亿,关键是他净利润还不到1个亿。有这么会玩的扇贝,獐子岛不被打屎,也八级伤残。

另外,唐朝还介绍了存货的另一种造假手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科普一下成本的概念,成本分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比如厂房租金,无论生产多少东西,租金就是这么多,这是固定的。可变成本会随着产量而变化,例如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需要更多原料,或者员工奖金,这些是会变的。

假设某公司A,去年生产并且卖了了1万件产品,总成本是200万,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占100万。然后平均到每一件产品上,成本就是200块,出厂价卖400,卖完之后A公司赚200万。

今年A公司继续做生意,还是卖了1万件产品,但是为了造假,他决定产量翻倍,生产2万件。此时,固定成本还是100万,但因为产量翻倍,可变成本也变成200万,于是总成本300万,平均每件产品成本就是150块,然后出厂价还是400,照样买1万件,但利润就变成250万,比去年增加50万。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通过这么一腾挪,每件产品的成本居然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50,但其实A公司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提高产量而已,剩余的还是会积压到存货那里,增加跌价的风险。

所以不要看着利润增加,毛利率大幅抬升,就认为公司基本面非常过关,然后屁颠屁颠满仓杀进去。记得跟存货增长对比一下。

05

以上基本是关于应收账款、商誉、存货的相关内容,交易所对公司的质疑还有很多问题,但因为篇幅限制,没办法全部展开,而且上面三个都仅仅是资产负债表的内容而已,后面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探究,今天先分享到这里。

最后,放上那124家连审计师都看不下去的公司,在这个价值投资慢慢流行的时代,这些能看到的雷,就尽量不要去踩了。

如果对财报还是不太懂的读者朋友,可以回头看我前面写的第一篇财报入门,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系列,有兴趣研究股票的,可以慢慢看,一起交流。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