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千秋:当涂谷氏为李白守墓千年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当涂青山之麓的太白墓历经沧桑,古意袭人,每年前来李白墓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李白墓园里,一位中年人特别忙碌,向每位来宾介绍李白与当涂的情缘。他,就是为李白守墓的谷家后人谷常新。屈指算来,谷常新的先祖谷兰馨,与李白的情缘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

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时任当涂县令的李白族叔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才被迁葬于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李白之前,大青山因谢朓而闻名。李白爱大青山,更崇敬谢公,曾多次登上大青山、入宿山脚的谷家。

据谷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谷兰馨非常崇敬李白,同李白结为好友。谷兰馨离世之前交代子孙,李白的遗骸可葬于谷家的土地上,要求子孙世世代代照看李白之墓。从那时起,谷家人就成了李白的守墓人。太白祠内,一块800多年前的碑文记载,太白墓“东与谷氏为邻”。宋明时期,谷氏家族很多人外迁,但仍然留下两个兄弟继续为李白守墓。

谷常新介绍说,解放前,谷家人一直自发维护、整修即将坍塌的太白墓;“文革”期间,在谷家人的悉心保护下,使太白墓免遭“扫四旧”的厄运。 1979年,当涂县人民政府准备重修太白墓。听说此事,谷常新的叔叔谷经朝主动要求专门守护太白墓,直到2003年才离开。 1982年,李白墓扩建成李白墓园,征用附近谷家村20多亩地,谷兰馨49代孙谷常新家的两亩多地也被征用,谷常新从此进入李白墓园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守墓人。30多年来,他从未离开过李白墓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谷家先后有7人在李白墓园工作,包括谷常新的叔叔、哥哥、妹妹、堂弟、侄女、妻子等。谷常新说,在儿时记忆里,老人总爱跟他们念叨:李白晚年经常在他们家饮酒然后登山,是他们先人的朋友;要好好照看、维护李白的墓穴,不能让别人破坏。

谷常新夫妻俩常年居住在李白墓园的工作房里,儿子也出生在这里。谷常新说,30多年来,李白墓园由无到有、由小变大。李白墓也从无人知晓到现在声名远扬。作为见证者,谷常新特别开心,他感到家族千年来的看守是值得的,终于被世人所认可。

太白墓固然风韵犹存、引人注目,堪称名胜古迹,然而谷家故事,本身即一支独立的精神资源、一道罕见的灵魂风景,在当代,它比遗址更稀缺,更有资质成为“名胜”。如果说,墓是物质遗产,那守墓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遗产。谷家义士是寂寞的,其家族更是忍受着千年的孤寂,1200多年来,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家族孤苦伶仃形单影只的背影,默默地坚守风雨沧桑的太白墓?是忠义。是忠义支撑着每一个孤独的守墓人在每天日升日落的时候,独自行走青山西麓姑溪河旁,面色安详的守望远方,守望历史烟尘里李白诗歌的天阔云翻、气势如虹。 “忠义”,乃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人生的关键词。这厚重的忠义文化是几千年传承积淀而来的人文标签,其核心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忠义所蕴含的教化人向善的功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忠义的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当涂,在这片盛产忠义之士和忠义之德的道德模范的良田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植下深根。